• 100阅读
  • 0回复

东部的转变之九不拒细流成潮涌——东部沿海投融资体制改革探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8-23
第1版(要闻)
专栏:展示新成就迎接十五大

  东部的转变之九
不拒细流成潮涌
——东部沿海投融资体制改革探寻
本报记者王楚
在东部沿海地区采访,每到一地,给记者印象最深的,是“资金”这一话题。为何?我国构筑市场经济框架,东部发达地区搞经济建设,需要投入巨额资金;“正在缩短与沿海差距”的中西部,也急需巨额资金。但从实际融资情况看,东部沿海的资金就是比中西部“宽松”。人们不禁要问:这些巨额资金从何处来?
经济快速增长,需要巨额资金来支撑
上海人的气魄,令人惊叹:今日上海,光是开工的工地就有1万家,人称“全世界1/3的塔吊集中在上海”。令世人瞩目的上海浦东新区,人口密集,开发成本很高,每平方公里基础性投资约24亿元左右;尤其是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楼宇密集,设施配套要求高,每平方公里基础性投资约64亿元左右。
上海浦东新区的开发资金是怎么来的?
原来,浦东新区是依靠土地滚动开发机制启动,用浦东人的话说,是土地资本与金融资本、社会资本、产业资本相结合,其模式是:“以地合资、以地集股、以地招商、以地抵押”,形成“以土地吸附资金——以资金提升土地价值——土地开发快速推进”的滚动开发机制。
今年2月18日,上海市市长徐匡迪在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向全市1400万市民宣布:今年上海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安排2200亿元人民币。显然,上海规模宏大的产业结构调整、气势磅礴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上万家大中企业的改造、新区的开发,一句话,上海国民经济进入快速增长的轨道,必须投入巨额资金。
广州、深圳、厦门、福州、珠海等沿海城市跨世纪的决策和措施,也颇具胆识:
有“永不设防”称号的广州市,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安排716亿元,而总投资140亿元的广州地铁在去年筹措25亿元的基础上,今年再筹措33亿元,广州人筹资的“压力太大了”。定位于“为香港繁荣稳定作贡献”的深圳,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80亿元,仅支柱产业机电一体化和电子信息技术等重点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改资金,今年安排投入16亿元,比上年增加40.3%。上半年,深圳市属企业在国内外资本市场筹集资金41.9亿元,全年将筹集资金70亿元至80亿元。厦门“八五”期间基建投资132亿元,70%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安排300亿元。
近几年来,国家整顿金融秩序,各地筹资渠道受到一定的限制,加上国内贷款又受额度控制,建设资金更趋紧张。但这些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每年都有数千亿资金的投入,给东部沿海城市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巨大变化。
投融资体制改革走出新路,多元融资渠道引来滚滚资金
计划经济体制时代,建设资金大都是靠财政划拨,企业融资一般是靠银行的政策贷款。
市场经济条件下,沿海投融资体制发生根本性变化,多元融资渠道一旦形成或打通,各种资金就会汇成滚滚洪流。前提是你能还钱,还可以增值,就可以拿到钱。影响资金流向的第一吸引力是增值。
国家给每个省市的专项资金投入,只占当地每年资金总投入很小比例,中央银行给各地贷款规模也有限,不能充分满足各地社会固定资产总投入需求。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国家给上海的贷款规模只占实际需要的1/4,给广州基建贷款额度只有2.2亿,深圳多年来就只能是“自己吃饭自己煮”……因此,目光不能只盯住国家的“钱袋子”,应该投向国内外资金市场,用符合市场规律的手段把资金吸引过来。
发挥投融资机构的筹资功能,是东部沿海各地筹措巨额资金的主要出路。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和探索,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资金多渠道,形成东部沿海城市投融资新体制的一大特色。有关权威人士统计,仅上海市、广东省两地投融资渠道达10个之多。
在国内资本市场筹措资金。比如,国有企业改革进行了10年,但“产权清晰,政企分开”以及减轻企业办社会负担等方面进展艰难,很大程度上与政府难以支持高昂的改革成本有关(如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富余人员的安置、再就业培训等),而通过公司上市,募集必要的资金投入到企业生产性建设项目,中央和地方政府就可以集中相当资金用于建立与国有企业改革相配套的社会保障体系。1995年至1997年,国务院确定面向社会公众发行A股额度为505亿元,如果每股按6.5元溢价发行计算(超出股票面值发行叫溢价发行),这3年国有企业可从国内证券市场上募集到3282.5亿元资本金,而这笔资金全部由政府支付几乎是不可能的。据《证券时报》提供的统计数字,从1995年1月1日至今年7月23日,沿海8省市在深沪两地上市股票143只,发行筹资高达246.45亿元。
土地批租。截至1995年底,上海浦东新区政府土地批租直接收入11亿元人民币和5200万美元,成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力支撑;有人匡算,土地出租每年可给东部沿海城市带来上百亿元资金。
采取国际上通行准则,在境外的资金市场上筹集大量建设资金。比如,运用共同基金方式、发行外币债券方式、BOT方式(即建设—经营—移交)等。当然,各国为达到充分利用外资的目的,都纷纷利用、开拓证券吸收外资的渠道。目前,在国际资本市场上,通过证券融资已占国际融资总额的80%。利用证券市场吸收外资,具有“借外资而不背外债”的功能,不会构成外债负担,风险小,操作简易。沿海城市企业纷纷向海外发行外币债券、发行B股、H股、红筹股。截至今年6月底,在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的B股共有92只,共募集资金约35亿美元,加快了国有企业的发展和技术改造。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为企业开辟了一条新的融资渠道。
大量吸纳民间游资。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人们的一大特点,就是讲实惠。每当一项重大工程项目定下来,纷纷在筹措资金上下功夫,只要能为构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资金的“属性”是什么并不重要。福建省泉州市政府与15家民营企业组成的名流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投资2.5亿元建设泉州刺桐大桥,采用的是国际上通行的BOT方式,即“建设—经营—移交”,投资主体经营30年后,全部设施将无偿移交给市政府。把民间的私有资金吸引过来搞基础建设,这是一个重大突破。今年上半年,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43500亿元左右,年终居民个人持有的金融性资产将突破6万亿元大关。居民金融资产的稳定增长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来源,但需要一种高度灵活的融资机制,引导到能够发挥效益的地方去。
这里值得单独提一笔的是,上海初步形成以中央银行为引导,国家商业银行为主体,其他银行、非金融机构并存的组织体系,给上海经济建设提供巨额建设资金,注入了强劲的活力。特别是上海外资金融机构已达47家,占全国40%,代表处151家,位居全世界前50位的金融机构80%在上海落户;据人民银行上海分行提供的数字,1996年上海外资金融机构存款量、贷款量都占全国40%;贷款余额达80亿美元。
发扬“先行一步”精神,在海外资本市场追寻投融资新机遇
向海外资本市场进军,追寻新一轮投融资机遇,这是当今的东部、也是整个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决策人的目光投向。1995年1月1日到今年7月25日,沿海8省市在海外发行B股24只,H股8只,筹集资金共达28.64亿美元。据统计,去年,沿海城市利用外资占全国利用外资总数的86%。
应该说,从国内资本市场上筹措资金,沿海地区过去一直占绝大比重。自1996年以来,这种局面开始有了变化。据深圳证券交易所提供的资料,1997年上半年,中西部地区企业通过深圳交易所发行A股筹集资金123.89亿元,占深圳交易所集资总额的53.76%,而东部沿海地区企业通过深圳交易所发行A股筹集资金110.93亿元,只占47.24%。
中西部在筹集资金上追赶东部,在实践上有新的突破。但中国资金市场的“蛋糕”只有这么大,为筹措更多的资金,东部就把目光投向国际资本市场。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黄奇帆说,“今后15年,东部沿海城市带头向外国进军,通过资本输出,占领外国商品市场。在15年的时间里,把东部市场让给中西部”。
香港回归,提供了新的资金来源,因为香港每年约有1万亿港元的游资在寻找出路,企盼分享祖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成果。资本永远在追逐比较高的利润,而国际资本市场上资金充裕的机构投资者,也热切地希望投资于中国这个全球最大最强劲的新兴市场,分享其经济增长的成果。今年春节刚过,“深业控股”公司在香港发行H股,股份超额认购438倍,集结资金超过546亿港元,募集资金由原来4亿港元增至5.32亿港元;今年5月29日,“北京控股”公司在香港发行红筹股,股份超额认购1275倍,集结资金2000亿港元,当日成交25亿港元。这些成功的例子告诉人们,有能力的企业,可以大胆地到国际金融市场一试身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