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改善生态环境发展西部经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8-25
第2版(经济)
专栏:

  改善生态环境发展西部经济
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曲格平
我国水土流失严重,38%的国土遭受水蚀和风蚀之害,每年流失的土壤至少在50亿吨以上,损失的土地也在100万亩以上。水土流失的后果是土地生产能力下降,旱涝风沙等灾害加剧,农林牧业受损。近十几年来降水并无太大的变化,主要流域也没有百年不遇的降水量,但洪水却越来越严重。实践证明,治水之本在于治山。
西北地区年均降雨量仅有三五百毫米,又缺乏水利设施,农业的主要出路不是引水灌溉问题,而是要通过生物工程措施,改良土壤结构,增强纳水蓄水的功能。在这些地区解决缺水问题最紧迫最现实的办法不是坐等引水工程,而是治山、治坡、治沟、改土、蓄水。保持了水土,树木植被就有了生长之基,水源就可以得到涵养,风沙之害也可以因此而减轻。因此,治旱治沙,关键还在于控制水土流失,加快林业建设,增加植被覆盖率,再配之以工程措施。
我国592个贫困县中496个在山区,占贫困县总数的82%;全国5800万贫困人口中,绝大部分也集中在山区。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人口增多,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生产力急剧下降。在山上毁林开荒,种植庄稼,结果粮食产量没有上去,贫困的帽子没有脱掉,反而破坏了生态环境,导致了水土大量流失,陷入了“越垦越荒,越荒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
历史上的西北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现在的西北黄土高原斑驳陆离,水土流失严重,风沙四季不断,生态环境急剧恶化。要重现西北地区昔日的辉煌,就必须花大力气整治国土,收拾河山,植树种草,保持水土,使这里的生态环境有一个大的改观。
近年来,西北地区在治理水土流失、治沙治荒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榆林和延安地区,就是两个很好的典型,这两个地区的主要经验有三条:一是领导重视,群策群力;二是依法治理,以法为教;三是依靠科技,综合治理。只要抓住这三条,西北地区的环境状况就会有一个大的改善,西北经济的振兴也指日可待。(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