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传播家庭文化的使者——记京伦家庭科学中心主任陈一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2-20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传播家庭文化的使者
——记京伦家庭科学中心主任陈一筠
于丽黎
年过半百的陈一筠,既不是歌星,也不是影星,娇小的身材,齐耳的短发,看上去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对她着迷、感兴趣的崇拜者却与日俱增。
为得到她的帮助,人们甘愿起大早,顶着凛冽的寒风,从很远的地方赶来听她的有关家庭婚姻方面的讲座,下课之后又苦苦等上几个小时,为的是能面对面地向她倾诉和求教。
“文革”结束后,陈一筠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已是不惑之年的陈一筠拼命进取,40岁开始学英语,半年后赴美进修,回国后承担起所内一份刊物主编和相关课题研究两副重担。读书、写作、编稿、著书,几年下来上百万字的著作问世。
一次使她尴尬的中年妇女婚变问题研讨会,令她下决心走出纸上谈兵的“象牙塔”,她立志要在学术殿堂与社会公众之间开拓一条通道,要把深奥的学问加工成普通人能够接受的精神养料。
1988年10月,在美国华盛顿青年会议中心举行的有60多个国家参加的“国际志愿者协会”第十届年会上,大会主席阿伦·凯激动地宣布:“我们协会第一次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志愿者!”这位志愿为求助者提供义务帮助的女学者,就是陈一筠。
从此,陈一筠一边做理论研究,一边参加社会实践。她借用一家书店的阁楼顶层作为工作间,独自做起了关于婚姻家庭的个案访谈与义务咨询。最初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午间半小时”节目和“婚姻与家庭”杂志帮了她的忙,使她从众多听众和读者来信中选择到各类访谈对象。她发现,无论是学有所成的知识分子,还是普普通通的工人、农民,几乎每一个公民在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不同的困惑、苦恼、挫折或不幸,其中婚姻家庭生活又往往是决定他们喜怒哀乐甚至命运沉浮的主线。婚姻家庭这个人人入围、人人关心的课题,却是我国社会学研究的弱项。可以说,现代家庭科学知识的普及,在我国基本还是一片空白。
为了支撑初创期的婚姻咨询事业,为了帮助那些处于困境的访谈对象,几年里,陈一筠花光了她和丈夫的全部积蓄。为了便于人们的咨询,陈一筠特意在家里装了两部热线电话,结果“热”得全家没有片刻安宁。每天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大量咨询信件,她不得不发动丈夫和女儿做她的助理。6年中她处理和积累了900多起个案,多少人满面愁容而来,经过她的点拨,轻松愉快而去;多少濒临绝境的婚姻被她的“热线”、“热信”救助;多少破碎的心被她的赤诚所温暖。
1993年,她创办了集科学研究与社会实践于一体的民间专业机构——京伦家庭科学中心。为把幸福的金钥匙交给每一位受众,让人们享有一个文明、健康、幸福、温馨的家庭,她决心发动和借助全社会的力量投入其中。她组织学者、社会工作者以及卫生、教育、法律界的志愿者积极开展活动。“中心”率先开办了“少男少女课堂”、“妇女咨询与活动之家”、“基层社会工作者培训班”等,均获得可喜的成功和社会的好评。
4年来,她在全国9个省近40个市县举办专题讲座600余场,办培训班60个,有十几万基层工作者参加了培训。她还编著出版了《现代婚姻与性科学》、《青春期人生教育手册》、《少男少女100问》、《妇女运动与男性解放》、《真情至爱》等6本家庭教育科学丛书,其颇具文采的语言,精辟独到的见解,受到不同层次读者的广泛好评。有不少读者反映:读了陈一筠的书,就像掌握了一把金钥匙,开启“清官难断”的家务事之锁,灵得很哟!
陈一筠,就像一位播撒幸福甘露的使者,把温馨和谐带给每一个家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