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6阅读
  • 0回复

半个世纪的相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8-25
第11版(香港和澳门台湾)
专栏:我看香港回归

  半个世纪的相约
张彦
在香港回归这个划时代的历史时刻,我脑子里频频重现50年前在那里工作的情景,无限怀念那些为中国的光明前景作出过贡献的战友们,无数次想起半个世纪前的相约。
那是在1947年。国共和谈破裂,内战业已爆发,香港成了解放区唯一的对外窗口,也是国内国际斗争的一个焦点。当时,我在乔冠华和龚澎的领导下,参与编辑出版反映中国真实情况的英文半月刊《中国文摘》(CHINADIGEST)。我们所居住的英皇道173号,实际上成了没有公开挂牌的“中共办事处”。
那时的香港经济并不发达,还远不如上海。但是,这个在英国殖民统治下的中间地带,却给国共两党在武装斗争以外提供了一个特殊战场。通过香港,新华社时刻向全世界最及时地报道国内战况,传达重要信息。发行广泛的《华商报》,成为港澳、南洋一带了解中国真实情况最权威的报纸。由重庆迁港的中共理论杂志《群众》,每星期都有针对时局形势的精辟论述,为当时关心中国命运的人们所必读。像夏衍这样的作家所写的小品文,既辛辣,又幽默,更是有口皆碑。从国民党地区撤退出来的进步知识分子,此时多半云集港岛,构成了一支强大的文化大军。当时,在思想文化战线上交锋的重要文章,大都出自在香港的这些大笔杆子,击破一个又一个企图蛊惑人心的阴谋,为正在徘徊的人们指出前进的方向。
这时正值中国的命运发生大转折的关头,英国的对华政策,自然亦随之进入一个极其微妙的阶段。港英政府对中共的态度,变得十分暧昧。一方面,一如既往对本港工人运动实行打击镇压。另一方面,却对公开的和半公开的中共机构礼遇不低。代表中共从事外事活动的乔冠华、龚澎夫妇,多次应邀出席港督招待会,并与英方副政务司、大主教这层人物时有来往。左派文化人在港九广泛开展的进步活动,很少遭到什么阻力。当然,英皇道173号的马路口,经常有穿黑云纱裤歪戴帽子的特殊人物神出鬼没,对进出的人实行“保护”。
人民解放军在战场上越向前推进,英皇道173号的工作就越繁忙。不速之客与日俱增,甚至深更半夜也有来敲门的。来者大凡两类人:一类是在国民党统治区遭到残酷镇压而不得不转移来港的青年学生、工人,他们是找上门来要求帮助和安置的。另一类是迫不及待要求到解放区去工作,希望为加速新中国的诞生作出贡献。他们有的来自内地,更多的来自海外。1948至1949这两年间,香港简直成了进入解放区最大的转运站。为了保证途经台湾海峡的进步人士的安全,转运去解放区时一般都租用悬挂外国旗帜的轮船,而且往往是深夜在海上登船,以免引起注意。通过这条特殊渠道进入解放区的,包括许多重要人物,前前后后共有多少人,恐怕谁也说不清楚,因为实在太多了。而且,从来没有出过问题。几十年后的今天,经历过这段不平凡旅行的人,回忆起来,无不从内心深处感激那些为自己作此精心安排的无名英雄们。这些英雄,多半都是在这里从事革命工作的土生土长的香港人。
那时候,全世界都在密切关注着中国将向何处去。国民党庞大的宣传机器,每天都开足马力为其日益衰败的形势作辩护。中共方面,尽管在战场上节节胜利,但只能从延安的窑洞里以微弱的电波向外界传播信息。在香港出版的《中国文摘》半月刊,就成为当时唯一能迅速向全世界传播中国全面实际情况的英文媒体,受到五洲四海的读者青睐,它的文章为海外报刊频繁引用。当时,这个刊物真可谓惨淡经营,除主编龚澎外,只有六个人,却包揽采访、编辑、翻译、写社论、打字、校对、出版和发行工作。还是靠李济深的关系,才算找到一家工厂敢于承印。尽管条件如此困难,这个刊物却始终得到来自各方的大力支持。它的时事述评常常出自权威人士手笔,它的反映国共双方地区生活的报道都是独家通讯;它的幽默专栏和讽刺漫画多半是名家手稿;诗歌的译者也往往是第一流的。它不仅拥有一支强大的作者和译者队伍,还有一批英文改稿专家来保证杂志的英文水平。特别感人的是,在这支改稿队伍中,居然有一个叫比尔的英国警官和他的夫人艾琳。由于他们的身分,不能公开出面,只能由杂志社派人在暮色苍茫中去送稿取稿。他们总是那样热情,尽了整整三年的义务劳动。他们国际主义者的高大形象,至今留在人们心中。
就在这个时期,中英之间发生过一个重大事件:紫石英号事件。那是在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正在渡江作战,取得节节胜利。不甘心看到国民党统治就此垮台的英国政府,竟然冒天下之大不韪,派四艘军舰侵入我国内河长江,和国民党军舰一起炮击解放军,打死打伤250多人。但是,他们没有料到,解放军的反击竟如此猛烈,被击中的紫石英号困在镇江附近江中,其余三艘逃之夭夭。为了挽救其紫石英号,英国政府这时候也不得不请求与它从不承认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谈判。当时,所有来往函电都是通过中共在香港的机构办的。值得注意的是,所有英国政府“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将军”的电文,都一反“常态”,从头至尾可以说是礼貌备至,用的尽是恳求的口吻。经办来往函电的人,曾特意将鸦片战争时代英国首相致清廷政府趾高气扬的函件,从历史资料中找出来加以对照,前后竟若天壤之别,令人不能不感慨万千。
尽管后来紫石英号军舰趁正在谈判之机狡诈地强行逃走,但是它作为大英帝国炮舰政策在中国遭到惨败的一页,却已永远载入史册了。当紫石英号灰溜溜地逃进香港船坞修理时,为挽回面子,香港政府曾下令摇旗呐喊欢迎。但是,站在岸边看热闹的中国居民心里究竟会怎么想,却是英国当局控制不了的。
50年前,我们在香港工作的时候,一心想的就是为了创建一个独立自主、繁荣富强的新中国。这个新中国,当然也包括台湾和港澳在内。当时,我们还曾经不知多少次相约,香港回到祖国怀抱时,我们一定要一起回来重温旧梦。但是,谁也没有想到,香港今天竟以这样光辉夺目、举世无双的方式回归祖国。所有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做出过贡献,包括已离开了人世的战友们,如果能亲眼看到香港回归这个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时刻,一定会比谁都更兴高采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