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党的十四大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实现高增长低通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8-22
第1版(要闻)
专栏:展法新成就迎接十五大

  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党的十四大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实现高增长低通胀
新华社记者本报记者
党的十四大以来的五年间,我国经济经历了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重要转轨时期。在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历史进程中,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指导方针,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推动国民经济较好地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目标。
经济权威人士评价,当前我国经济的宏观状况呈现出多年没有过的好形势。这一形势的显著标志,是初步形成了高增长、低通胀的经济发展良好态势,这在同期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中是罕见的。这一态势的形成,为我国实现“九五”计划和二○一○年远景目标纲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进入适度快速和相对平稳的发展轨道
党的十四大以后的五年,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特征是增长速度最快而波动最小,既保持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又有效地抑制了通货膨胀,整个经济开始进入快速和相对平稳的发展轨道。可以说,这五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好时期。
这五年里,我国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逐步消除或缓解了经济大步前进中出现的一些突出矛盾,使增长速度在平稳回落中保持了较快发展的好势头。一九九三年到一九九六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年平均为百分之十一点六,年度经济增长率的波动幅度只有一两个百分点,实现了“软着陆”。与此同时,全国商品零售价格涨幅,从一九九四年十月百分之二十五点二的最高点,回落到今年上半年的百分之一点八。在此期间,顺利完成“八五”计划,提前五年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比一九八○年翻两番的战略目标。这一事实雄辩地表明,我国已能更加成熟地驾驭国民经济的发展态势,邓小平同志“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得到了全面正确的贯彻,党中央关于抓住机遇、珍惜机遇、用好机遇、加快发展的要求,得到了较好的实现。
抓农业,抓基础,走出“短缺”经济的困境
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在加强宏观调控的同时,更加注重用市场经济的手段来指导经济发展,更加注重加强农业和基础设施、基础产业的建设,使社会需求增长趋于适度,宏观经济环境明显改善。
为了抑制社会总需求的过快增长,国家坚持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以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为重点,加强了对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的调控。货币发行量从一九九三年的一千五百二十七亿元逐渐回落到一九九六年的九百一十七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从一九九二年的百分之五十八点六下降到一九九六年的百分之十八点二。与此同时,以加强农业和加强基础设施、基础产业为重点,大力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一九九三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加强了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增加了对农业的投入,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特别是两次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和实行粮食保护价制度,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促进了粮食连年增产。而农业的稳定增长又增加了社会的有效供给,为有效抑制通货膨胀和促进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最重要的基础条件。
由于集中力量加强国家重点建设,长江三峡、黄河小浪底这两大水利枢纽建设进展顺利,京九铁路建成运营,沪宁高速公路等一批骨干工程交付使用。在此期间,国家能源、原材料等基础工业有了快速发展。能源方面的发电机组制造、煤炭开采和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采,交通通信方面的铁路新线复线和电气化建设里程、局用程控交换容量,以及乙烯、钢的产量等,都有新的进展和增长。长期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约束已经明显得到缓解,长期困扰我国经济的重要生产资料全面短缺现象已经基本消除。这就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后劲,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得到了有力的保证。
市场机制的作用日益增强
党的十四大以来,改革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日益加大。目前我国商品价格基本实现了由国家定价为主转到市场供求形成为主。由市场形成的价格,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已占92.8%,生产资料中占85.3%,农副产品中占83.4%。同时,金融、技术、信息、劳动力、土地等要素市场发育加快,国债、股票和期货交易市场逐步走向规范。国家陆续制定和颁布了公司法、预算法、银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合同法、票据法、对外贸易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重要法律法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逐步形成。
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深化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在这几年里迈出了新的步伐。财政包干体制已改为在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事权基础上的分税制;财政赤字不再靠向银行透支弥补,改用发行国债的办法解决,减轻了中央银行发票子的压力;中央银行的职能进一步强化,金融调控体系不断完善,调控方式更加灵活多样。1994年初,汇率顺利并轨;1996年成功实施了涉外税收三项改革,12月1日正式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以及项目资本金制度的推行,逐渐强化了投资风险约束。
宏观经济的改革,使计划、金融、财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了新的协调和配合。计划工作方面,通过提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观调控目标及相应的经济政策,发挥总体指导和综合协调作用;财政、银行按照国家宏观调控的总体要求制定相应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保证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国际收支状况渐入佳境
党的十四大以后,我国的对外开放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的新格局:开放领域明显扩大,地域上由沿海向内地推进;产业上由加工工业为主向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和商业、金融保险业等领域拓展。同时,对外经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外贸和利用外资迅速发展,国际收支状况明显改善。
在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总体格局基本形成的条件下,5年来我国在经济发展中,有效地利用了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两种资金来调节社会总供求,又促进了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的扩大。1996年进出口总额达到2899亿美元,比1992年增加了1244亿美元,年均递增15%;进出口商品结构日益优化,对更好地发挥现有生产能力和增加国内短缺资源的有效供给起了重要作用;利用外资一直保持了1992年以来的强劲增长势头,1996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达到423.5亿美元。
国家加强了对外资的产业政策导向,促使外商投资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扩展,投资地域从沿海向内地延伸,外资来源也更加多元化。随着进出口贸易的迅速发展和外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国家外汇储备3年增加了4倍多,到今年上半年已达1260亿美元,成为国家总体实力增强的重要标志。
人民生活奔向小康
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形势下,人民群众也真正得到了实惠。5年来,城乡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保持稳定。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通货膨胀得到有效抑制,城乡居民实际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从1992年的1826元增加到1996年的4400元左右,年均实际增长6.9%;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92年的784元增加到1996年的1900元左右,年均实际增长5.4%。同一期间,城乡居民新增储蓄存款26720亿元。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广播影视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质量提高。从1993年开始实施的“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成功地解决了22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近5年来,我国在治理严重通货膨胀的同时,每年都新增700万以上的就业岗位。为了解决企业改革中下岗工人增加的问题,各地都大力实施再就业工程,今年上半年各地有500万人参加了再就业工程的培训,245万下岗待业人员重新走上工作岗位。以职工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为中心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也取得了进展,156个大中城市普遍实行了职工最低工资和居民最低生活费保障制度,这就使我国在构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进程中保持了稳定,全社会出现了一派繁荣兴旺的景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