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阅读
  • 0回复

“苦孩子”走向艺术圣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8-26
第11版(职工天地)
专栏:奋斗者之路

  “苦孩子”走向艺术圣殿
明州
浙江省台州市,有一位闻名全国的玻璃雕刻大师,叫吴子熊。
吴子熊从事的实际上是一种“透明的艺术”。每分钟400转至600转的砂轮飞速运转。他以此为笔墨,凝神静息,镌刻手中执持的质如脂玉般的玻璃杯、屏。但见他重磨时如刀剑交击,轻蹭处似晓风拂柳。所作既有丹青意趣,更富金石韵味,俨然一帧笔墨精妙的国画。
吴子熊从事此道已经41年。童年时,他是名副其实的苦孩子。他两岁丧母,11岁父亡。他的姐姐托人帮忙使他在16岁那年进了玻璃厂当艺徒。他抓住一切机会,在玻璃厂拼命学艺。通过三年的勤攻苦练,他已熟悉各种玻璃工艺品的制作加工技巧。随着功夫的日进,他对玻璃雕刻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玻璃雕刻工艺源于西方,在世界玻璃工艺品市场上,总是意大利、捷克等欧洲国家高视阔步,睥睨诸邦。这种材料也确实最好表现西方的几何图案那种流畅奔放交叉错综的线条。但是难道不能用来展示具有数千年历史的传统国画艺术的风骚,让中国的玻璃工艺品占得一席之地么?他决意在这个领域创出一个新天地来。
他深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达到此种境界既需要精湛的雕刻技艺,也需要丰富的生活积累,更需要深厚的学术艺术修养。为此,他于工作之余,刻苦研习绘画、书法,并广泛涉猎于雕塑、文学、音乐、舞蹈乃至电影等门类,从中汲取养分。为了培养感受和把握力度、节奏以及韵律的能力,他甚至专门去学弹钢琴,或者晨昏时分徜徉于海边,观望潮汐的有序涨落,领悟自然的和谐变化。
他还在家中设置一方小池,蓄养了海边捕来的生猛虾蟹之族,体察它们动态的精微,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必欲将这些小生灵的形神现诸笔墨而后已。长期的观察、揣摩和写生,终于使他对许多物象烂熟于胸。同时,他也确定了以方寸或方尺玻璃之材来凝聚传达传统国画艺术的笔墨趣味和东方审美意念的路向。
然而要突破西洋传入的既定的雕刻技法,独辟蹊径,却又谈何容易。初试之时,不是玻璃碎裂,便是刻痕乱如涂鸦。无数次的失败并没有使吴子熊气馁。为了刻好一片竹叶,一根虾须,他不惜重复四五百次地练习。熟能生巧,他终于灵转自如地驾驭了奔突如烈马的砂轮刻笔。
数载寒窗,他的艺业终于脱颖而出。他的作品被作为高级工艺品陈列、应用于北京人民大会堂。
人们在陶醉之余,回敬给他的是真诚的赞誉。
全国政协副主席霍英东为之题词:“神乎其技”;澳大利亚墨尔本的一家报纸评论说:“吴之作品没有宝石,但是像宝石一样闪光;没有流水,但是像流水一样清新。”而德国一位游客更是充满激情地写道,用吴先生雕刻的杯子喝水,将会像饮用芳醇的美酒一样。
最近,吴子熊在台州市创办了玻璃雕刻艺术学校。他要把宝贵的技术传授给下一代,把更多的美播撒于人间。(附图片)
吴子熊从一名孤儿成为玻璃雕刻艺术大师,全凭他的刻苦精神和坚韧毅力。他的作品已开始走向世界。
图为吴子熊正精心创作。东海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