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倾听文明的脚步——古城襄樊新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8-26
第12版(副刊)
专栏:

  倾听文明的脚步
——古城襄樊新记
王稼田刘东仿胡立华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这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赞叹。
的确,历史上的襄樊不仅以物华天宝、文化昌盛吸引诸葛亮来此隐居耕读,而且还吸引了李白、白居易、孟浩然、米芾等大批文人学士在此览胜吟唱,成为我国古代南北文化的交汇点。
如今的襄樊人不再沉醉于历史的回忆里,而是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大潮中,涤荡历史的尘垢,重塑形象,重振雄风。
今年夏天,一位前来襄樊考察的港商,看到洁净整齐的市容、井然有序的交通、流光溢彩的夜景,大发感慨:“一年不见,想不到襄樊变化这么快,变得这样美!”于是,决心在此投资办厂。
古城的变化,源于襄樊市委、市政府倡导的“形象工程”。这项自去年十月十日开始实施的工程,步伐坚实地在襄樊大地走过了十个月,把文明新风播撒到古城的每一个角落,给古城带来了新的变化。古城的变化引起了上级领导和省内外兄弟地市的关注,他们纷纷前来考察、学习,他们称赞襄樊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闯出了一条创建文明卫生城市的成功之路。
说起“形象工程”带来的变化,老百姓喜形于色,如数家珍。消灭市区泥巴路就是其中一件,他们说:“几十年没有解决的老问题,现在几个月就解决,这就是形象工程建设的功劳。”
基础设施长期投入不足,市容市貌和环境卫生脏乱差,几乎是所有欠发达城市的一个通病,作为一个饱经风霜的古城,襄樊尤为突出。单说城市道路,据1996年底统计,市区共有主干道泥巴路五十八条,再加上背街小巷和新城区的泥巴路共计三百多条,还有数以千计的泥巴庭院。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成为城市灰尘的主要污染源。环卫工人抱怨:马路上总有铲不完的泥土,扫不尽的灰尘。
消灭泥巴路,让市民不受泥泞苦,成为历次市人代会、政协会的热门话题,但苦于投入不足,收效甚微。
自从今年初市委、市政府将消灭泥巴路、实现黄土不见天,作为改变城市形象的一个重要目标确定后,一场声势浩大的消灭泥巴路的人民战争在城区迅速展开。
市政府负责消灭五十八条主干泥巴路,两个城区、两个开发区负责辖区背街小巷的道路硬化,市交通局负责市区七条出口路的拓宽和硬化。三个月后,三百多条泥巴路,全部如期改造成水泥路,并进行了绿化美化。古城襄樊终于告别了泥巴路,市民欢呼雀跃。
半年过去了,开阔、宽敞的火车站交通广场改建成功,车辆运转流畅,井然有序,一改过去交通拥挤、堵塞混乱的局面;新的人民广场已展芳容,改建了西广场,新建了东广场,总面积达六点四万平方米,彩色地面砖铺就的人行道,平坦如镜的花岗石地砖,古色古香的花岗岩道牙,绿莹莹的草坪,巨大的喷泉,呈现出通透明快、开阔敞亮、优美舒适的风采。白天,绿草青青,鸽群翩翩;入夜,灯火灿烂,人流如潮。每天从早上五时到深夜一时多,来这里跳舞、舞剑、散步、听音乐、观光的人群达五万多人次,真正成为具有浓厚现代都市气息的“城市客厅”。
让襄樊亮起来,在市区繁华地区、重要路段、主要建筑物上安装霓虹灯、轮廓灯、泛光灯、广告灯箱两千余处。古城的夜晚不再是黑灯瞎火,每当夜幕降临,灯火辉煌,五光十色,人流如潮。
让襄樊净起来,全市清运积存垃圾上万吨,消灭卫生城市死角三百多处,大街小巷配置垃圾箱、果皮箱五千多个,改变了“垃圾围城”和“光灰城市”现象。
…………
谁能想到,一切变化均发生在“形象工程”开展后的短短十个月的时间里。
去年冬天,一场罕见的大雪降临古城,飘飘洒洒下了一夜,大街小巷落下半尺深的积雪。第二天一大早,所有街道都是铲雪的人群,他们中间有市四大家的领导,有机关干部,也有普通居民群众。市委书记孙楚寅、市长阎增福夸奖一位七十多岁在大街上铲雪的老大爷,老人说:“人人都是襄樊形象,我也代表襄樊形象,作为市民不仅要扫好自己门前的雪,还要扫好大街上的雪。”
一连几场雪,雪停后没有人布置号召,干部群众自觉走上街头清扫积雪,做到了雪停路净,保证了交通的畅通,受到市民的交口称赞。
“形象工程”改变了市容市貌和城市环境,美好的环境也陶冶、改变了生活在这个环境之中的人。6月30日,为迎接香港的顺利回归,襄、樊两城举办了声势浩大的万人文艺游行和文艺晚会,这两项活动的主要场所都在人民广场。白天,近五万人民群众和一万多人的文艺表演队伍汇集在人民广场。晚上,又有五万多观众云集广场。载歌载舞、热闹非凡的一天过去了,广场上绿草坪依然鲜嫩如初,草坪里的草皮灯依然向游人传递着温柔。没有脚印,没有杂物,没有白色垃圾。广场上的草坪经受了考验,襄樊人的素质更经受了考验。
走在古城街巷,人们倾听着文明的脚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