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山东省金乡县是著名的大蒜基地,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大蒜之乡”,其发展的经验耐人寻味——大蒜富金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2-03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

  山东省金乡县是著名的大蒜基地,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大蒜之乡”,其发展的经验耐人寻味——
大蒜富金乡
张留占
因地制宜调种蒜
山东金乡县是著名的大蒜基地,并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大蒜之乡”。这里种蒜已有2000多年历史,但因传统农业的影响,农民种蒜多为自食自用。1984年秋,县外贸公司的刘效武带领化雨乡东刘村的几十户农民覆膜试种了70亩大蒜,次年获准出口,亩均收入700元,从此揭开了山东历史上白皮大蒜出口的一页,使更多的农民看到了致富的出路。这年秋天,金乡农民纷纷调种大蒜,面积猛增至1万亩。
农民大胆尝试的成功,坚定了县委、县政府走“种蒜兴县”之路的信心。1986年县里提出了“保粮棉、种大蒜、促发展”的战略口号,鼓励、支持农民种蒜,当年该县大蒜种到4万亩。
种植大蒜上规模
大蒜面积迅速扩大,但仍然是“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这不利于客商大宗批量购销大蒜,形不成气候,市场竞争力较差,也不利于社会化服务,制约了科技的推广,难以实现农业现代化;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出口合格率低下,单产只有700多公斤,出口合格率只有40%。1989年,县里提出了“根据市场需求、管理人才和资源条件搞规模经营”的战略。于是组织科研人员分析土壤成份,走“因地种蒜”之路,先后在四个乡镇建起了四个大蒜基地,累计达16万亩,其余12个乡镇的种植在万亩左右。至90年代初,全县30万亩的种蒜规模已经形成。
1992年以来,金乡多次请大蒜专家给农民上课,使近30万农民学会了科学选种、覆膜种植、配方施肥和科学灌溉等10余项技术,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出口合格率得以提高。单产提高到1300公斤,人均劳动生产率提高10倍左右,出口合格率提高到95%。在1992年首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上,金乡大蒜一跃获得中国白皮蒜类最高奖银质奖。
为解决好种蒜与发展粮棉争地的矛盾,金乡按照立体种植原则,摸索出了“一蒜一棉一菜一瓜”、“一蒜一麦一豆一菜”等10余种立体种植模式。亩产值达到近万元,投入仅2000元,投入产出比达1∶5。
规模经营求效益
蒜田规模生产带来了高产、优质和高效益。县委书记杜昌文说:“要走以信息促流通、以流通带规模、以规模谋效益的发展道路。”1992年以来,金乡组建了一支2万人的大蒜购销队伍,并与国内十几个省市的外贸部门建立了购销业务关系。同时,国营、集体、个体、联合体一起上,在蒜产区建起了8个功能齐全的大蒜、蒜薹批发市场,并制订优惠政策,促使市场发育;年吞吐能力达25万吨。
根据客商需求,金乡还生产大、小、圆、扁等不同规格的大蒜,并着力提高晾晒、切须、包装和贮存等后期加工的技术标准,同时积极寻求大蒜、蒜薹的保鲜和深加工技术。县、乡、村三级多方筹资建起了134座恒温库,2处激光辐照中心和20余家大蒜加工厂,年保鲜大蒜、蒜薹和大蒜加工能力已分别达到8万吨和5万吨。实现了季节性销售为常年性销售,原产品销售为精品销售,拓宽了市场,赢得了效益。
目前,金乡大蒜和蒜产品已畅销2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内20多个省、市、自治区。去年销售总收入达6亿多元,比上年提高10%,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有1200多元来自大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