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两翼齐飞兴蓬溪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2-20
第4版(要闻)
专栏:记者在基层

  两翼齐飞兴蓬溪
本报记者梁小琴
不久前,记者来到川中丘陵大县蓬溪采访。虽是寒冬,精耕细作的田野里依然青翠一片。一畦畦的麦苗、油菜葱郁诱人,田埂、缓坡上都见缝插针地种满了果树、桑树及蔬菜,红红绿绿,煞是好看。一切都显示着这个农业大县的活力。
同行的县委办公室秘书小胡告诉记者:“蓬溪的历史悠久。东晋建县,唐朝定名,诗圣杜甫曾寓居于此,写下传世之作《唐兴客馆记》,贾岛则任过蓬溪主簿。1929年,四川第一个红色政权——蓬溪苏维埃就建于此。”言语之间不无自豪。
蓬溪是典型的丘陵农业大县,一向盯住土地做文章。127万人在人均仅有7分的耕地上精耕细作。70年代,蓬溪顶住各种压力兴修的赤城湖水库等一系列水利设施,带来80年代农业的腾飞。1988年至今,蓬溪一直是全国粮、棉、油、猪百强县,四项占全,这在全国也不多见。
翻开地图,蓬溪的版图极像一个魏碑的“人”字。“可惜,过去这‘人’却一条腿粗一条腿细。”县委书记陈长明形象地说,“农业占尽风光,工业基础却很薄弱。全县仅有的几十个企业大多是六七十年代建的,规模小、设备落后,加工能力弱,199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仅5.3亿元。”
从1992年起,蓬溪县实施拳头工程,根据当时的财力、物力,每年选择一批重点项目,扎扎实实地干一个成功一个,改善一点条件。几年来,县里投入3.1亿元,完成重点项目42个。现在,公路四通八达,程控电话、大哥大、无线寻呼全部开通。三个大型变电站将所有37个乡镇纳入变电网络;投资1亿元与华能公司联办的东西关电站全部并网发电,不仅解决了今后10年全县工业用电问题,每年还可收入一大笔电费。
1993年投产的赤全肉联厂,如今产值已达4000多万元,年利税110多万元。在宽敞明亮的厂房里,厂长李育全喜滋滋地说:“过去咱们县都是卖毛猪,附加值太低。除去各种费用,农民只落几个辛苦钱。现在,从蓬溪出去的都是分割肉,周围几个县的猪都让我们县收光了。”
蓬溪这几年将农业的优势引入工业,围绕农副产品深加工做文章,先后建起了肉联厂、绢麻厂、炼油厂、橡胶厂等一批企业。工业发展又反哺了农业,1990年至今,县里已投资8000多万元用于整治水库、河堰,植树改土,建立棉花、油料、生猪、水果等商品农业基地,促进农业上规模、上档次。蓬溪终于走上了工农业两翼齐飞、协调发展的路子。三年来,全县经济发展速度超过了全省、全国的平均速度。1995年,粮食总产量62万吨,工业总产值15.5亿元,其余各项经济指标年均增长35—55%,令人刮目相看。
出县城南门,宽阔平整的水泥大道将记者引到了县经济开发区。三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地,县里仅注入5万元的启动资金,凭着以地换路、换电、换厂等政策发展起来,目前6平方公里的开发区已有132家企业。开发区管委会李主任说:“1996年开发区产值过亿元,财政收入达430万元,规模已超过老城区,相当于三年再造了一个县城。”
变化还仅仅是开始。去年铺通的达成铁路结束了蓬溪无铁路的历史,过境51公里就有7个车站。明年开工的成都至上海高速公路,也将穿过蓬溪。蓬溪抓住机遇,沿公路、铁路规划的10个专业市场已经动工兴建。
蓬溪,前途未可限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