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阅读
  • 0回复

解放思想与高举旗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8-26
第9版(理论)
专栏: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

  解放思想与高举旗帜
山东社会科学院“山东省发展对策中心”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贯穿于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重要讲话的一根红线。在学习贯彻这一重要讲话精神中,山东省委明确提出,要深刻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加深学习理解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更高地举起这一理论的伟大旗帜,把我们的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解放思想是新形势下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旗帜的必然要求
我们正面临着具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的发展形势。从现在起到下世纪前10年,是我国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不论是山东,还是全国,经过近20年的改革和发展,原有体制带来的一些矛盾大都得到解决;而越来越多的深层次矛盾逐渐显露出来,并日益表现出解决这些问题的艰巨性。怎样才能胜利度过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是直接关系到把一个什么样的中国、什么样的山东带入21世纪的大问题。
答案应该是邓小平的这一论断:“首先是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基石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高举这一理论的旗帜,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江泽民同志在论述这一理论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时,强调指出:“这个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事实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正是这一理论的历史起点、逻辑起点和哲学方法论基础,是其灵魂和精髓。在这一理论的科学体系中,每个基本观点的形成、发展和完善,都浸透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都是坚持这一思想路线的结果。只有把握这个精髓,才能深刻理解这一理论的精神实质,完整把握这一理论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指引创造性实践的伟大旗帜,只有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才能高举这一理论的旗帜。从这一理论的社会作用看,它不是束之高阁的经院理论,而是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行动指南。这一理论本质上是一门创新的理论。作为理论形态,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新阶段、新境界;在理论内涵上,它始终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着眼于新的实践、新的发展。当“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相当多的人思想“还处于僵化和半僵化状态”时,邓小平同志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号召人们从“左”的影响中走出来,走向改革开放,走到现代化建设中去。后来,每当改革遇到重大问题、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他总是鼓励人们“首先是解放思想”。直到他的晚年,在南方谈话中,仍然鼓励人们“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认为“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今天,在新的形势下,要走出一条好路、新路,干出新的事业,理所当然要首先解放思想。
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克服解放思想的思想障碍
从近20年的实践中,山东广大干部群众深深感受到,经济社会的每一步大发展,都伴随着一次思想的解放;每一次思想的解放,又都在新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了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和认识。思想解放是事业发展的前提。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改革开放的力度;改革开放的力度,决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山东之所以发展很快,从一个贫困落后的省份,成为走在全国前列的经济大省,至关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一定意义上说,山东近20年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历史。
解放思想是新的实践、新的发展、新的任务的客观要求。就目的性来讲,在政治上,排除各种错误思想干扰,把全党的思想统一到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旗帜上来,统一到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制定的重大方针、政策上来,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在经济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尤其要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出发,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为此,山东各级领导“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根据当前社会发展实践的要求,循着“从对比中找差距,从差距中找障碍,从障碍中找对策”的思路,通过三个方面的比较,找到了当前思想解放的明显差距:
一是纵向比,思想解放程度与发展目标要求差距大。山东已确定的发展目标是,到本世纪末全面实现小康;到2010年实现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跨越,保持位居全国前列的位置。但是,目前许多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还远不适应发展目标的要求。在新形势下,常常显得招数不多,力不从心。
二是横向比,思想解放程度同广东、上海、江苏、浙江等经济发展较快的省市差距大。四省市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经济发展的外向度等主要经济指标,都大大超过山东。相比之下,山东的经济素质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科技含量低,名牌产品少,外向型经济、非国有经济和第三产业发展不快,等等。这些差距,表现在数字上、工作上,根子则在思想上。正像省委领导同志讲的,“许多事情,人家敢想,我们不敢想;人家敢干,我们不敢干;人家会干,我们不会干。关键是我们的思想观念滞后,思维方式陈旧,精神状态欠佳。”
三是自身比,省内地区之间、部门之间思想观念差距大,因而发展不平衡。
那么,形成这些差距的思想障碍是什么呢?根据调查反映,多年来人们公认的“左”的思想影响、旧的传统观念、小生产的眼界和思维方式,依然是当前解放思想需要克服的问题;但是,以下四个障碍性因素在山东表现得较为突出,应该着力加以解决。
怕——怕犯错误,怕“枪打出头鸟”。一些地方国有企业改革迈不开步,非国有经济、外向型经济发展缓慢,“怕”是一个主要思想障碍。
满——满足现状,对已有的成绩和进步,沾沾自喜,自我陶醉。一些人小富即安,小进则止。这些年山东发展较快,本来是好事,但在一些人那里却成了骄傲自满的包袱。
懒——思想懒惰,不思进取。即使下岗了,失业了,也懒得去干“粗活”。有了困难,只知道“等、靠、要”,而不是积极地想办法、闯市场。有些干部养尊处优惯了,什么好事、实事都不愿意去做。
僵——思想僵化,以因循守旧、墨守陈规的思维方式看待不断变动着的实践。有些人不能根据变动了的实践,相应地讲出一些新话,提出一些新的观点。他们强调“言必有据”,决不讲上级领导没有讲过的话,不会做中央精神与本地实际结合的文章。
怎样看待这些差距和障碍?应该说,这不仅是解放思想的着力点,而且是新的发展机遇所在,是新事业、新发展的生长点。当我们成功地越过、消除了这些障碍和差距,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也就随之上了一个新台阶。
不断总结经验,争取解放思想的更大成效
在新形势下,如何在实践中正确把握解放思想的科学内涵?如何运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解放思想的实践?从山东的实践看,主要是:
牢牢抓住解放思想的本质——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办事。办事情“唯书”、“唯上”,而不管实际情况怎样,当然不是解放思想;但是,脱离实际,像“大跃进”时期那样,“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或者头脑发热,空想、蛮干,鼓吹“打擦边球”、“闯红灯”,也不是解放思想。实践发展的要求到什么程度,思想就解放到什么程度。实际情况和客观规律要求怎样解放思想,就怎样解放思想。离开实事求是,离开对客观规律的探索、认识和遵循,解放思想就会走到邪路上去。
实事求是,还要求从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出发,区别情况,用不同的方法指导干部群众的思想解放。总结多年来解放思想的实践,可以发现其中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例如,解放思想的差距是在事业发展的实践中形成的,事业发展越快,解放思想的任务就越迫切;当实践遇到的新情况属于“重大问题”时,容易产生“怕”的思想,望而却步;当改革创新处于攻坚阶段而又久攻不下时,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或厌倦情绪,意志消沉,精神不振;当工作取得一定成绩时,容易满足,不思进取,等等。这就要求掌握规律性变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而不能用一个方子吃药。
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把“真正解决问题”作为解放思想的根本目的。思想解放得“对”还是“不对”、“够”还是“不够”,不能凭感觉,最终要看实际效果,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看是否能真正解决我们面临的实际问题。把握住这个根本标准和根本目的,就把握住了解放思想的“分寸”。
解放思想应在多层次上努力,在创造性实践上下功夫。就解放思想的直接表象来说,是在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束缚的基础上,实现思想观念的实质性更新、思维方式的科学化变革、精神状态的振奋型改造。这三个层次的变化,都与解放思想密切相关。对许多人来说,精神不振是影响解放思想的根本性障碍,应给予高度重视。解放思想的外在表现是创造性实践。创造是发展的基本形式。创造性实践是人类实践的最高层次,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最本质的特征。解放思想,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注重发现和解决新问题,注重实践中的改革和创新。创造性实践,不是“闯红灯”,而是“开探照灯”,是探索事物发展的规律,开辟前进的道路,是社会价值最高的实践行为。
从学习入手,在学习中解放思想,以学习促进改革创新。从山东的情况看,一些干部群众之所以在改革发展中不敢想、不敢干、不会干,缺少相关的知识是一个基本原因。比如,不懂得股份制企业的性质和运作方式,怎么敢搞投资主体多元化?怎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艺高人胆大”。解放思想是以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作为基础,以一系列相关知识的掌握作为前提的。“知识就是力量”。对于解放思想,知识永远是巨大的推动力量。因此,伴随着解放思想,掀起一个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和市场经济、法律、科技和现代化知识的高潮,对全民族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具有基础性意义。
重点抓好领导层的思想解放。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是人民群众的事业。只有人民群众的思想得到解放,蕴藏在他们身上的创造性和历史主动精神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最有效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人民群众是解放思想的主体。但对人民群众思想解放起全局性、带动性作用的,是干部,是领导层。一个地区、一个单位的思想解放状况,往往集中体现在那里的领导身上。“领导是关键”,在解放思想这个问题上同样如此。因此,解放思想,扫除思想障碍,应该从领导层做起。
注重利益关系的调整。在影响解放思想的诸多因素中,确有认识问题,但许多时候,利益问题的障碍是主要的。经过近20年的改革开放实践,以及“三个有利于”的教育,社会对改革创新有了普遍认同,“认识误导”大大减少。相对来说,“利益导向”显著增加。从一定意义上说,改革是对既定利益关系的调整。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不能不触动一些部门、单位和个人的利益。问题在于,如何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从改革发展的大局出发,合理地调整利益关系,兼顾效率与公平,坚持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原则,尽量减少其对解放思想的不利影响。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历史经验表明,夺取政权需要创业精神,巩固政权也需要创业精神。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充分表明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不断创造新业绩的决心。我们必须坚决响应党中央的号召,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抓住机遇,开拓进取,把我们的事业全面推向新世纪。
(执笔:邵景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