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7阅读
  • 0回复

空调,挑战城市电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8-26
第10版(经济生活·工交)
专栏:热点透析

  空调,挑战城市电网
酷暑难当,你家是否也买了空调?但是,有时候花几千元并不一定就能买来凉爽,由于一插电就掉闸,空调真正成了“空”调,请看——
石万
今年的酷暑再一次把脆弱的城市电网逼到尴尬的境地。由于空调猛增,7月15日,北京市供电负荷急剧上升到467.8万千瓦,创历史最高纪录。7月12日,天津电力局接到居民报修电话205起,此外每天电话反映低压电网供电问题的也不下50余起。
“空调冲击波”再一次使供电部门寝食难安。我们的城市电网为何如此脆弱?
充足的电力与脆弱的城市电网
许多人都知道电力部门为解决北京的用电问题搞了一个“9511工程”,让煤从空中走,用内蒙古的电力支援北京。如今电是不愁了,但从建国起就沿用至今的10千伏电网却承受不住了。在天津,本世纪初德国人留下的变压器仍然在市中心运转着;上海市区范围内,目前的配电设备和线路有1/3是解放前留下来的,有的是1912年投运的。
长期以来,电力建设“重发轻供不管用”,对电网建设缺乏整体考虑,尤其是作为城市电网主干的110千伏输配电设备,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没有资金来源,35千伏及以下的新建设备依靠为数不多的供电贴费。资金不足成为城网建设与改造的“卡脖子”问题。天津市电力局摇旗呐喊6年欲建设的18座变电站只建成了5座,“八五”规划几成空谈。为什么?缺钱!
所谓供电贴费即企业每增容1千伏安需向供电部门交纳的改造线路等费用。这是从中国国情出发制定的权宜之计。在发达国家所有这些费用都计入了电价,不仅名正言顺而且保证工程所需。而我国目前的电价空间已相当饱满,短期内难再突破,国家综合部门表示,城网改造作为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的工程,应该探讨一种方法使全社会都参与进来。这也就意味着在资金筹措的问题上,各地要“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以架空线为主的城市电网每增加1千伏安容量所需的费用相当于现行贴费标准的两倍。也就是说,以所收贴费去增加电网的供电能力,只能满足用电负荷增长量的一半,更不用说用贴费的富余部分去改造老旧电网了。
目前,我国城市电力负荷的年增长率已达16%—25%,有的甚至达到30%—40%。空调、电饭锅种种负荷的攀升,加之频繁发生的外力破坏,脆弱的城市电网已是不堪重负。《电力法》对居民供电可靠性作了明确规定,而城市电网的现状与法律要求相去甚远,这使电力部门承诺的优质服务陷入尴尬境地。
资金以外的难题
有了钱,城网建设与改造就一槌定音了吗?不,离目标还差很远。
建设与改造城市电网,必须改变变电站站址不足、分布不均的现状。然而,争着抢着要用电的工厂、商店和宾馆,谁也不愿让出一寸土地给变电站作安身之处。就连见缝插针建设的杆上配电变电器也屡屡受阻:有嫌不美观的,有怕设备散热的,有烦噪音干扰的。城网改造关涉千家万户,谁也离不开,可现在谁也不愿沾边。
南昌市拟在市区建设的110千伏变电站,方案几上几下,改了又改,站址还是没有着落。北京西单变电站站址拆了4年仍未拆完,王府井变电站1985年就已立项,但5年内却未拆掉一砖一瓦。
城网建设与市政规划部门缺乏沟通也是产生站址、路径矛盾的一个原因。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关人士认为,电力部门制订城网建设规划时习惯于从本系统要求出发,横向联系少,这样做出来的规划往往与城市建设、环保、市容、交通、消防等方面的要求不相适应,因而难于实施。
配电技术的严重落后,也是造成城市电网脆弱的一个重要原因。民用建筑的用电标准,过去设计为每平方米2瓦,后来增加到10瓦,现在10瓦的标准也远远不够了,至于每户居民的用电负荷究竟应该是2千瓦、4千瓦还是6千瓦,各地都缺乏科学论证,使城网改造无章可循。
1994年5月10日,湖南省衡阳市演武路居民区因变压器发生故障,380伏电流直接入户持续近10小时,致使该区56户居民的69台家用电器遭到损坏,此事件成为1994年全国损害消费者权益的10大案件之一。脆弱的城市电网存在一天,发生这种事故的可能性就不能排除。充足的电力与脆弱的城市电网仿佛一粗一细两条腿,使电力企业的市场开拓受到很大影响。缺乏保障的消费者利益敦促着社会各界更好地加强合作,空调不再“空”调,在电力充足时不用再发愁用不上电。(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