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9阅读
  • 0回复

泸沽湖畔,一边车水马龙,一边门庭冷落,面对相同的旅游资源为何——云南日出四川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8-26
第10版(经济生活·工交)
专栏:

泸沽湖畔,一边车水马龙,一边门庭冷落,面对相同的旅游资源为何——
云南日出四川雨
本报记者冉永平
神秘、美丽的高原湖泊泸沽湖,一半在云南,一半在四川。
前些日,记者在四川盐源县采访,意外目睹了泸沽湖旅游云南、四川两重天的独特现象。
在四川这边,记者没有看到一个游人,凄冷的湖边静静地趴着几条小船。而湖对面的云南却是另一个世界,虽然下着雨,但仍游人如织,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旅游项目也算丰富,既有反映民俗的篝火舞会,也有现代气息的卡拉OK。据说天好的时候,家家旅馆爆满,来晚了还不好找床位。
一样的湖光,一样的山色,一样的民族风情,为何形成一冷一热两个截然不同的旅游市场?
原因很简单,一是知名度,二是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差异。
对于外地人,说起泸沽湖,十有八九会认为在云南,而四川也拥有一半这一事实,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养在深闺人未知,知名度小,四川也就只好“衣锦夜行”了。
此外再看与旅游业发展关系甚密的基础设施。
去泸沽湖,按说四川地理位置上有优势,从西昌、攀枝花都能到。这两个城市都通火车,西昌还通飞机。从西昌到泸沽湖的路程是280公里,攀枝花是300多公里。而云南离泸沽湖最近的地区是丽江,也是300多公里,但丽江既不通飞机也不通火车。可是,四川地理位置的优势很难体现,因为,它的公路一到雨季十有九断,记者从盐源县随马班邮路采访,沿途130公里的简易公路几乎每隔一两公里就是一处塌方和滑坡,听说当地电视台的记者开车去泸沽湖采访,130公里路走了3天。
相比之下,云南那边的路要好得多。由于四川的路不通,记者从云南绕道返回西昌,一路上看到,虽然云南的路也有不少塌方和滑坡,但抢修及时。沿途到处是修路民工的帐篷和修路的土石料,没有发生因路坏而堵车的情况。
再看通信,四川和云南差了四代。记者从四川盐源县城出来后,就与外界断了联系。在四川这边,要么干脆没有电话,要么就是最古老的摇把子,平时就不好用,一到雨季更是十天九不通。而对岸的云南宁蒗县的洛水区不仅有自动电话,而且铺了光缆,可以国际直拨。
再说电,四川这边的小水电每天只能供3个小时,由于电压太低,电灯的亮度还不如蜡烛,连照明都成问题,更不要说干别的。云南那边电基本保证供应,既能看电视又能唱卡拉OK。
知名度与基础设施是互为因果的。知名度小,来的人就少,游人少就没钱赚,没钱就改善不了设施,设施落后就更没有人来。如此恶性循环,导致“云南日出四川雨”两重风景。
车过云南宁蒗县城时,记者从直观上感到,同为国家级贫困县,宁蒗的市政建设及繁荣程度明显好于盐源县。记者没有深入调查,不知道这种差异是否与泸沽湖旅游开发的差异有关。
其实,开发泸沽湖旅游,四川人醒得也不晚,宣传上也曾使了劲,至今在云南一边,游客还是要买四川出的旅游磁带。那么,过去是四川人吆喝云南人收钱,今天,云南在赚钱的同时,客观上使泸沽湖的名气越来越大。今天四川人能否也借云南人的“吆喝”,把四川这一半泸沽湖同样丰富的旅游资源真正开发出来?但愿四川人能早日动作起来,广开思路,尽快改变泸沽湖区落后的交通、通信、电力现状。“四川泸沽湖”苏醒的那一天,盐源的脱贫恐怕也就不会遥远了。(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