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面向二十一世纪——烟台实施素质教育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8-30
第1版(要闻)
专栏:

  面向二十一世纪
——烟台实施素质教育纪实
李宏伟姜文强张启宝綦国瑞
历史进入90年代,地处胶东半岛的山东烟台市,伴随着渤海湾畔的涛声,掀起了教育改革的浪潮。
烟台人以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为突破口,推行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构建成才“立交桥”,不挤升学“独木桥”,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引起中央有关领导同志和教育界人士的普遍关注。
“应试教育”显弊端改革理出新思路
1984年初,国务院确定烟台市为全国教育改革实验区。以此为契机,烟台市对教育改革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较早地取消了小学升初中考试、取消留级制度、加强薄弱学校建设,为素质教育的实施创造了条件。市委、市政府及时总结推广了招远县(现为招远市)改革高中招生制度、抑制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经验。然而,几年过去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应试教育的倾向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
烟台人曾经引以自豪和骄傲的是,恢复高考之后,全市每年高考录取总数、每万人口升入高校的比率始终名列全省前茅。然而,有的大学生高分低能,学物理的不会安装卡口灯泡;多数落榜者踏入社会没有一技之长;20%的初中生升学无望中途辍学;全市技术能手比赛报名者寥寥;企业招工测试结果令人摇头。
于是,每年的市人代会、政协会期间,中小学教育成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注的热门话题,家长来信一封又一封地寄往书记、市长的案头,众口一词地呼吁端正教育方向、提高学生素质……
严峻的现实,迫使烟台的领导层对教育现状进行深刻的反思。回顾经济发展史,烟台作为全国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城市,80年代以来经济以20%以上的幅度高速增长,很大程度得益于优惠的政策优势和低廉的劳动力优势。这两种优势还能延续多久?展望21世纪,烟台要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现代化的进程,必须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素质。立足现实,就要从基础教育抓起,彻底摒弃以面向少数、片面发展为主要特征的应试教育。
经过广泛调查研究,反复权衡利弊,烟台市委、市政府果断做出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决策。一场前所未有的重大教育变革在这片热土上蓬勃兴起。
选准改革突破口扳动转轨总道岔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改革的突破口应选在哪里?烟台人在实际探索中找到了答案:考试制度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总道岔,只有学校改革和完善现行考试和评价方法,扳动这个总道岔,才能让义务教育的列车驶向素质教育的轨道。
烟台市按照先易后难、减少震荡的原则,首先将改革的锋芒指向了与高考距离远的小学。他们探索取消百分制,实行“等级+特长+评语”的学生评价办法。即:在学科知识和能力上,依据教学大纲要求,改变原来集考试、分数、名次于一张试卷的做法,进行分项考核,将语文考试内容分解为字词句、听说读、阅读、作文四大项,数学分为口算、基础知识、计算、应用题、操作五大项。语文的读说、数学的口算与操作等项,由学生共同参与评价,学生由被动应考变为主动参与。所有考试项目均按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评定,将平日考查和综合考试结合进行,评定结果不排队、不公布,学生对考试成绩不满意时,可申请重考。在活动课程上,按体育、艺术、科技、劳动、学科、生活六大类设置,供学生自愿选学,对学生爱好特长予以认定。在评语上,改变过去简单的评判式,从学会求知和学会做人两个方面,对学生作出综合评价,使用亲切的第二人称,注入师情,充满激励,肯定学生的优点,鼓励学生克服不足,保护学生的自尊。这样,过去单一记录考试分数的学生成绩册,现在变成了学生素质评价手册,每个学生的考试等级、特长和评语,都记入评价手册。这项改革经过7所学校试点、23所学校规模实验,现已扩展到300处乡镇中心小学和城区小学,即将推广到全市所有小学。
在初中学段,如何落实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烟台市在改革初中考试制度的过程中,针对初中生学习成绩分化严重的情况,摸索出了一套以“100分+50分”考试为核心的成功经验。过去初中考试从试题难度到题型都以高考试题为参照物,无疑拔高了“门坎”,将许多学生挡在门外。现在,将初中考试分数定为“100分+50分”,其中100分为水平考试,是所有学生的必考题目,体现了教学大纲及教材对学生的基本要求,60分即为及格;另50分试题体现了教学大纲及教材对学生的较高要求,由学生选做。与此相对应,对学科课程实行必修和选修,作业设置分必做和选做,从而建立起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的教学体系。目前,这项改革正在全市城乡30所初级中学进行规模实验。
实施素质教育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为此市里制定和颁布了小学和初中两个学段素质教育的整体改革方案,对九年义务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作了总体规划。全市还先后投资8亿多元,大规模进行城乡校舍改造,调整中小学布局,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基本实现了农村初中的正规化,取消了小学复式教学,全市小学由5220所调整到2579所,初中由786所调整到362所,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
考试制度的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新的督导评估、课程教学,现代职教等配套制度也在烟台大地应运而生,初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素质教育运行机制。
构建成才“立交桥”不挤升学“独木桥”
从1977年恢复高考到今天的素质教育,每一次教育体制的重大变革,无不伴随着教育思想的延伸、观念的更新和社会的进步。烟台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强烈地冲击着城市、乡村、学校、厂矿、机关、家庭的每一个角落,人们由抵触到支持,从疑虑到理解,深切感受到实施素质教育带来的巨大变化。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办学方向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对面向“尖子”、追求高分的应试教育产生了冲击,长期被扭曲的办学方向得到矫正。“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在全市叫响,广大中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自身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王少岩除学习各科全优外,在多次活动课中获胜,上学期末,连续7次上台领奖。现在,全市小学入学率达99.7%、巩固率99.85%,初中入学率达98.7%、巩固率97.3%。
教学方式以鼓励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参加为主。长期以来,学生围着教师转,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教师围着书本转,书上有什么、教师教什么。这似乎是天经地义,不容置疑,学校成了生产模具的作坊,学生成了同一模具压出来的零件。素质教育的推行,使这种“天经地义”的教育模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学习方式,各种科学实用的教学方法随之诞生,并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中。他们在严格执行国家教学计划,开齐开足开好各类课程的基础上,创造了音体美巡回教学制度,总结推广了海阳德育序列化、龙口实验小学语文“大量读写、双轨运行”的经验。莱阳穴坊中学创造了电化教学、实物教学、现场教学等方法,学生们调查、制作的《穴坊镇蛴螬分布模型图》,成了附近农民消灭害虫蛴螬的指南,在全国获一等奖,并被送到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地展览,在国际教育博览会上夺得一等奖。张思中外语教学法也在全市得到积极推广,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的称赞。这些教学方式各具特色,深受欢迎,有力地促进了广大中小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
着力提高教师队伍自身素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对教师而言,最重要的是建立符合素质教育思想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市里因势利导,广泛开展教师岗位系列达标活动,普遍提高教师掌握教材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市里给他们定责任、压担子,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同时,着眼长远,优先发展师范教育事业,先后投资8000多万元,帮助烟台师范学院扩建,完成了烟台教育学院、4所中等师范和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的配套建设,构建起三级教师培养培训网络。他们还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在中小学中实行择优选能、竞争上岗,使一线校长、教师队伍的素质有了较大改善。全市中小学校3189名校长中,有111人落聘,平均年龄降低3岁,学历达标率提高5个百分点;全市中小学专任教师有5000多人落聘,教师学历达标率提高了5个百分点。
社会成才价值观发生深刻变化。教改实验刚刚起步,烟台工人子女小学召开家长座谈会,征求意见。一位学生家长当场质问校长张裕铢:“这样搞下去,孩子考不上大学,你负什么责任?”这位家长的担忧,集中反映了社会上价值观念的偏见,似乎只有考上大学才算成才,否则就毫无价值。应当承认,这种传统的价值观,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劳动就业、提拔晋级等等,都与学历挂钩,各行各业都看重学历,过分强调文凭的作用而忽视其他因素,致使千军万马争过高考“独木桥”。随着素质教育整体推进,这种传统的价值观被改革实践冲垮。牟平区大窑镇初级中学实行初四分流、职业先修,学生毕业后学有所长,为当地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充分展示了自己的价值。张玉晓毕业后被观水镇招聘去指导果业生产,短短几年就将红富士苹果发展成当地的支柱产业,深受农民爱戴,被选为该镇分管林业的副镇长;孔庆玉回到农村后搞起了专业规模种养,建起了年产1000公斤商品蝎和种蝎的养蝎场,承包了千头养猪场,种植了百亩农田,被评为牟平区致富女状元。类似这样的例子,在其他县市区也并不鲜见。烟台市委、市政府抓准时机,政策引路,舆论造势,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学生多途径成才和实现价值架设“立交桥”,搭起大舞台。目前,全市职业高中已发展到54所,职教与普高在校生之比为65∶35。人们的价值观念在教改实践中经受了洗礼,对什么是人才、怎样才算有价值,开始有了新的认识,具备一定才识和能力、为社会做贡献就算有价值的新观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这种观念的更新不仅发生在学校和学生家庭内部,而且波及到各行各业,引起用人标准、价值取向、就业观念等方面的深刻变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