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继承和发扬革命文化传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2-20
第11版(文艺评论)
专栏:学习六中全会《决议》·繁荣社会主义文艺

  继承和发扬革命文化传统
严昭柱
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强调说:“只有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活动,继承发扬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文化传统,积极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我们的文化事业才能健康发展,愈益繁荣。”《决议》还明确指出,对于“那种鄙薄革命文艺传统、推崇腐朽文艺思潮的倾向”,“应该坚决反对”。显然,继承发扬革命文化传统,关系到我们的文化事业、包括文艺事业的性质和前途,我们要高度重视,要旗帜鲜明。
继承发扬革命文化传统,尤其是指继承发扬五四以后的革命文化传统。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在为中国人民解放的斗争中,我们不仅要有手里拿枪的军队,“还要有文化的军队。‘五四’以来,这支文化军队就在中国形成,帮助了中国革命”。他还说道:“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事实确实如此。五四以来的革命文化传统,根本说来即在于革命文化不但在政治方向上与整个革命运动相一致,而且在实际工作中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自觉地服从和服务于党在一定革命时期的总任务和总方针。革命文化与整个社会革命的这种密切关系,规定了革命文化传统的基本内容必然突出地表现在文化与时代、与人民、与政治的联系和关系上。质言之,五四以来的革命文化传统,就是反映时代风云、高扬时代精神的传统,就是满腔热忱地为广大工农劳苦民众服务的传统,就是与反帝反封建这种阶级的政治、群众的政治不相脱离而相联系的传统。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因此,我们还应当看到,五四以来的革命文化传统,生动而集中地体现在广大革命的和进步的文化工作者身上,并且通过这种体现,革命文化传统得以更加丰富和具体、更加深邃和辉煌。革命文化传统首先体现在革命的和进步的文化工作者以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把自己无私地奉献给民族解放和民主革命的伟大事业。鲁迅的走上文艺道路,即是一个典型的例证。青年鲁迅离开故乡到南京学矿业、东渡日本到仙台学西医,本来就充盈着“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爱国情怀,决心实现挽救祖国国穷民弱的远大抱负。但是在仙台看了那个绑着中国人砍头示众的日俄战事影片以后,他便动摇了学医的念头,感到对于愚弱的国民,“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呐喊·自序》)。五四以后中国的文化新军,正是这样在爱国救国的使命感、责任感推动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狂人日记》、《药》、《阿Q正传》到《王贵与李香香》、《白毛女》、《暴风骤雨》,从《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松花江上》到《黄河大合唱》、《南泥湾》、《解放军进行曲》,这支文化新军始终满怀激情地为民族解放和民主革命而冲锋呐喊。
革命文化传统又体现在革命的和进步的文化工作者怀抱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投入时代斗争的激流漩涡,走与工农民众相结合的道路。五四以后,新文化运动的队伍发生分化,一些人激烈得快,也平和得快,于是“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如何真正去实现社会及个人的解放、文化及精神的革新,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鲁迅以《伤逝》揭示了时代的真理:知识分子包括知识妇女不可能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获得解放;没有社会的解放,也不会有他们的解放。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大批热血的文化青年毅然走出个人及家庭的小天地,投入社会解放的大熔炉。在大革命时期,多少文化青年投笔从戎,参加北伐战争;在抗战时期,多少文化青年不畏艰险,奔赴延安,接着又从延安出发,到工人农民中去,到抗日杀敌的前线去。奔向时代斗争的激流漩涡,走与工农民众相结合的道路,成为革命的和进步的文化工作者的时代风尚。这样,就使革命文化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活动,开辟了中华文化灿烂辉煌的新纪元。
革命文化传统还体现在革命的和进步的文化工作者以“人类灵魂工程师”要求自己,虚心而勤奋地学习群众、学习社会、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同志指出:“五四运动的发展,分成了两个潮流。一部分人继承了五四运动的科学和民主的精神,并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加以改造,这就是共产党人和若干党外马克思主义者所做的工作。另一部分人则走到资产阶级的道路上去”。(《反对党八股》)鲁迅就是前一部分人的光辉代表。鲁迅的弃医从文,其初衷就是要改造“国民性”或“国民精神”的;因此他对自己要求很严格,时时“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决不怕批判自己”,而努力“永远前进”。他能从“一件小事”中看到劳动人民的高贵品质,从而“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他在文艺论争中加强学习,翻译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著作,他说“我从别国里窃得火来,本意却在煮自己的肉的”。因此,他能够从进化论者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成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成为文化新军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在鲁迅的影响下,在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引下,成长起一大批无产阶级文化战士,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五四以来的革命文化传统,建设了灿烂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但是,在今天我们要不要继承和发扬革命文化传统,自80年代中期以来,在文化界、特别是文艺界一直存在着原则性的分歧和论争。有的论者拜倒在现代西方思想理论的脚下,公开鄙视我国革命文化传统,极力贬损鲁迅、郭沫若、茅盾为代表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吹捧赞扬闲适文人和闲适作品;在理论和评论中,他们则提倡文艺创作回归自我、转向内心、脱离政治、疏离时代和人民。其后又进一步发展到拒绝和批判“学习鲁迅”,拒绝和批判“人类灵魂工程师”,提倡文艺创作疏离现实、躲避崇高、削平价值、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甚至公开宣言“告别革命”,把现代以至于近代的中国革命统统加以否定。这反映到文艺创作中来,有的作品抹煞中国人民革命的正义性,甚至歪曲历史、胡编乱造,向党、向人民军队泼污水,而美化汉奸和日本侵略者;有的作品则宣扬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腐朽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堕落颓靡的生活方式,批判社会道德,嘲弄美好崇高,甚至醉心于粗鄙下流的色情描写。这些理论和创作,鄙薄、背叛革命文化传统;生活实践已经充分表明,它们对于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有百害而无一利。
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必须继承和发扬革命文化传统,这是由我们文化的基本性质所决定的。诚然,革命文化传统是新民主主义文化的传统,新民主主义文化并不能完全等同于今天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一点,我们必须予以充分注意。不过,社会主义文化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恰恰是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必然发展,二者之间存在着历史继承性。并且,社会主义文化与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关系,又根本不同于与封建主义文化、资本主义文化的关系。毛泽东同志《新民主主义论》明确指出,所谓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不再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而“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一部分,是它的一个伟大的同盟军”。也就是说,新民主主义文化已经“具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并且不是普通的因素,而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之所以会如此,主要由于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这样两个原因。因此,如果说,社会主义文化与封建主义或资本主义文化的关系,是两种不同阶级的文化的关系,特别因为后者是以剥削阶级文化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文化,所以社会主义文化与之存在着对立对抗的方面,那么,社会主义文化与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关系,则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文化、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只是处于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上,在阶段性目标和文化内容方面存在着差异,但它们之间不存在对抗。事实上,革命文化传统就是一方面反映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内容,例如民族解放和民主革命的内容,另一方面又具有社会主义的重大因素,例如走与工农民众相结合的道路和努力用马克思主义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在今天我们当然应该继承和发扬这种传统,相应地说,即一方面要把它的新民主主义内容提高到社会主义的历史内容,例如把民族解放和民主革命提高到实现民族全面振兴和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另一方面则要发展它的社会主义因素,例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加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马克思主义与新的实际相结合。同时,由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合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因而革命文化传统能够正确而深刻地反映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例如它所反映的文化与时代、与人民、与政治的联系和关系,就是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了文化发展规律的;对于这些内容,我们当然也要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
毫无疑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还必须继承发扬民族优秀文化、积极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不过,这些都不能代替和排斥继承发扬革命文化传统。江泽民同志曾经强调指出:我们讲继承、讲借鉴,目的是通过继承和借鉴,使民族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的精华,同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在新的实践基础上不断创新,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这里就鲜明地提出了“有机地结合”的任务。所谓“有机地结合”,就是要使民族优秀文化、世界文化优秀成果,与革命文化传统的爱国主义、为人民服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指导等内容和精神相结合,这样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真正提供有益的养分。而那种鄙薄革命文化传统、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的倾向,则不要这种“有机地结合”,说到底,就是要排斥和反对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我国文化界的爱国主义传统、为人民服务的传统、用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传统等等。很明显,这种倾向不但不能帮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而且会使我们的文化变质,最终成为西方文化的附庸。从这个意义上说,要不要继承和发扬革命文化传统,确实关系到我们的文化建设的性质和前途。我们要从这个高度上来重视革命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来实现江泽民同志提出的“有机地结合”的任务,来坚决反对那种鄙薄革命文化传统、推崇腐朽文艺思潮的错误倾向。
继承和发扬革命文化传统,本身并不是目的。目的还在于通过继承和发扬革命文化传统的科学内容和革命精神,使我们更好地在今天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基础上不断创新,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要更加努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