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拒绝、逃避及其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2-20
第11版(文艺评论)
专栏:金台文论

  拒绝、逃避及其他
周克庸
文艺的使命,说到底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文艺弘扬主旋律的职责,说到底是文艺工作者的职责;文艺的使命和职责不容逃避,说到底,就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不容逃避。
只要社会分工依然存在,那么任何一个分工领域就必须承担其相应的使命和职责。笼统地反对“自我实现”固然是一种偏颇,但若把“自我实现”与社会分工派定的使命、职责对立起来,甚至以前者为理由摒弃后者,那便更是要不得了。试想,倘若在“自我实现”的口实下,工人不做工,农民不纳粮,军人不守卫边防,那么我们的社会又凭借什么“潇洒”地存在下去呢?可见,使命和职责对每一个享有社会权利的公民来说,都是不容逃避的,工农兵如此,文艺工作者同样如此。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的话口气或许大了一些,但不能说讲得没有道理。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生产,而社会生产则是由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这两翼构成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就指出,在私有制被消灭之后,不仅要靠物质生产的发展,而且只有当“人也改变了”的时候,“旧社会的各种关系的最后形式也才会消灭”;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不仅需要有相应的物质基础,而且“需要一种全新的人,并将创造出这种新人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21—223页)——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塑造“新人”的社会主义文艺,其使命和职责是光荣的,更是艰巨的。要完成这一历史使命,需要几代文艺工作者前赴后继奋力拼搏。我们的前辈这样做了,我们的后人也要这样做,而处于社会发展转型期的我们这一代文艺工作者,又怎么能够逃避自己承上启下的使命和职责呢?
文学艺术在对人的塑造刻画上,具有“入人也深”、“化人也速”(《荀子·乐论》)的特点。即使你信奉纯消费文艺、纯商业化文艺的教义,力图以“零度感情”削平作品价值,只求自我宣泄或“码字”赚钱,但只要你的作品是写给别人看的,那么,它就必然会起到“化人”的作用。而且,不含任何价值评价的作品是不存在的,试看受否定文艺教育功能、导向功能和意识形态功能的思潮影响,某些作者在“逃避崇高”、“告别革命”、“拒绝楷模”等信条指导下“削平”其作品某类价值的时候,不也正在确立着另一类在取向上截然相反的价值吗?因此,对文艺工作者来说,除非是从此结束文艺生涯,否则,其对文艺使命和职责的逃避,以及为这种逃避制造的理论根据和在这些理论指导下的创作,便很容易自觉不自觉地变成对文艺使命和职责的对抗。
在历史前进的每个转折点上,总会有那么一些人要充当逃避者,这不足为奇。把对逃避者的评说,留给后人吧!在我们这个时代,一切有理想有抱负有志气有血性的文艺工作者,还有更紧迫的事情要做,——那就是义无反顾地肩起自己“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使命和职责。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