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7阅读
  • 0回复

总书记的殷切企盼正在变成现实陕北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取得历史性成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9-01
第2版(经济)
专栏:

  总书记的殷切企盼正在变成现实
陕北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取得历史性成就
据新华社西安8月31日电(记者胡西生、张伯达)人造梯田从山脚一直修到山顶,沟底是粮,山腰是果,坎上是草,果红树绿,草茂粮丰……八年前江泽民总书记看到的庙沟景象,如今已在整个陕北大地蔓延开来:延安市林草覆盖率达到43%,治理面积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62%,人均产粮和纯收入分别达到500公斤和1120元;榆林沙区600万亩流沙基本得到固定,林草覆盖率达到39%,全区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沙区成了榆林地区最富的地方之一。
1989年秋天,就任总书记不久的江泽民同志来到延安。在毛主席旧居枣园后面的庙沟村,当看到满山的果木时,他对庙沟退耕还林还草的经验给予了高度称赞。他动情地对当地干部说,陕北的贫困,一个重要原因是水土流失、生态恶化造成的,今后就是要退耕还林还草,建设生态农业。总书记的嘱托成为陕北人民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的巨大动力,治理建设由此在陕北大地全面铺开。
陕北包括延安和榆林两个地市,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又是全国有名的贫困地区。过去群众形容这里“山是和尚头,川是黄沙丘,三年两头旱,十年九难收”,长期以来这里农业生产陷入了“越垦越荒、越荒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陕北人民也曾试行过一系列措施力图改变面貌,但都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实行土地承包制等有利于调动农民积极性的政策,陕北水土流失情况明显减轻。特别是江泽民总书记考察陕北之后,陕北人民按照总书记关于实施生态农业战略的指示精神,使水土治理出现了新局面:
由过去的毁林开荒、广种薄收变为退耕还林还草、精种多收,由过去单一抓粮转变为农林牧业多元发展,由过去的单项治理变为综合治理,由过去的单纯营造林草变为以经济林为主,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由过去的分散治理转变为大规模、集中连片跨流域治理开发。
由于找对了治理开发的路子,群众看到了实实在在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开发治理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榆林治沙出现了“要我治变为我要治”的可喜局面,涌现出了牛玉琴、石光银等一大批全国治沙模范,并且由过去的单家独户治理开始向集团化方向发展。延安市宝塔区打破乡、村行政区划界线,把每个流域作为一个完整的单元,沟、坡、梁、塬、峁综合治理,林、草、果、粮、菜全面发展,山、水、田、林、路一步到位,取得了生态、经济和社会的规模效益。宝塔区五年退耕72万亩,造林种草146万亩,人均耕地由9亩下降到5亩,粮食产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三年上了三个台阶,由调入变为调出。五年前,这个区每年吃返销粮100万公斤以上,去年出售商品粮2500多万公斤。榆林市过去最大的荒沙滩之一的元大滩村,经过综合治理,去年全村人均产粮和纯收入分别达到600公斤和1450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