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草履变钉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2-20
第12版(副刊)
专栏:艺文谈片

  草履变钉鞋
王朝闻
昨夜,偶从电视里看到昆曲《评雪辨踪》的片段演出,不仅再一次觉得它那些台词富于幽默感,而且觉得它的表演所体现的艺术规律,很值得其他艺术家引为借鉴。
角色吕蒙正从庙上赶斋失败转回破窑,从窑外雪地上发现了非同寻常的脚印——自己穿的是草鞋,雪地上却出现了钉鞋脚印。他怀疑与他共患难的妻子刘翠屏,现在是否经受不住贫困而变心——乘他不在窑时接待了野男人。刘翠屏发觉吕蒙正的多疑,偏不说明这钉鞋脚印是娘家派人来送米的,故意逼他着急。舞台上没有破窑与雪天的布景,吕蒙正要刘翠屏在窑外分辨钉鞋脚印的来龙去脉,都是依赖演员的身姿、手势与眼神间接表现出来的。
从演员身上可能带景这一特点来说,这段昆曲和50年代见到的同名川剧是一致的。扮吕蒙正的小生在无形破窑外边,用手由近而远向刘翠屏指点一个个钉鞋脚印。尽管观众的眼睛看不见这样的雪地和脚印,但也能接受演员通过表演所造成的幻境。这样的幻境无形似有形,也可称它为虚拟空间。
在中国传统艺术里,不只没有布景的戏曲才可能这样依赖表演,诱导观众进入虚拟空间;莫高窟壁画中的飞天,以及我那个站岗放哨、唯恐有敌人来袭的雕塑民兵,也都像戏曲演员的表演,特定形体可能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在有限中见无限,给观众造成区别于实际空间的虚拟空间或精神空间。
我一再称赞过的那首敦煌曲子词《浣溪沙》,它所表现的情感特征是很愉快的,和吕蒙正指点钉鞋脚印的懊恼大不相同;但下半首“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这些以文字符号为媒体所创造的视觉形象虽不具体,但它所描述的错觉感受却也可能调动读者相应的体验,揣测所构成的想象活动;引起意象思维即创造出动人的幻象。不论怎样称呼这样的艺术现象,它在人们的艺术生活里都有重要作用。正因为艺术接受者有条件与作者“合作”,共同创造简中见繁、以少胜多或无中生有的幻象,艺术品才可能达到所谓耐看的持续作用。
中国传统艺术的优越性——在单纯的形式中显示丰富的内容——被所谓“人海战术”所顶替,今年所见的晚会节目里又有几个包公成队出场。这样的艺术设计,究竟出于什么需要而引起的考虑,我既无从揣测也不应当妄断。此外,我不理解,舞台美术设计的意义,是不是只顾制造花哨和热闹的场景,而不惜分散观众对表演的关注,造成本来应该避免的视觉干扰?
《评雪辨踪》的故事情节虽发生在破窑内外,但两个角色进窑出窑的动作都不受布景所拘束,演员身子放低,用手开门关门的动作所造成的空间特点,是跟随角色的行动时隐时现、所谓“拿得起,放得下”的。传统艺术这样的能动作用,至少不是东方艺术应当抛弃的缺点。从提高艺术质量和耐看作用的必要性着眼,传统画论“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画鉴》)的论点,也像戏曲表演对待精神空间的创造的能动作用那样值得重视。
(1997年2月2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