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英伦痛悼戴安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9-05
第7版(国际)
专栏:通讯

  英伦痛悼戴安娜
本报驻英国记者蒋千红
在伦敦,不必问圣詹姆斯宫在什么地方,只需跟随手捧鲜花的人流;也不须揣测人们怎样评价戴安娜,只要看一眼他们沉痛的表情。
不列颠心碎了。几天来,民众对她的离去表现出无尽的哀思。
在停放戴安娜遗体的圣詹姆斯宫前,数千人的长队终日不绝。即便已有10本签名簿同时打开,为留言仍须排队等待七八个小时。白金汉宫和戴安娜生前居住的肯辛顿宫前的鲜花铺天盖地。人们在一束束插着感人至深的留言纸条的鲜花前驻足,细细地体味着那一段段尘世与天国间的对话。这是一次民众情感的展示与宣泄。英国公众看上去有情要诉,有话要说。
记者在街头采访了几位普通英国人。
来自南部伦敦的谢拉女士说:“戴安娜使我感到安全。”4年前,在白金汉宫皇家花园内举行的一次聚会上,谢拉和她的丈夫见到戴安娜。她说,王室其他成员总是和公众保持着距离,戴安娜不同,她主动地同身边的每一个人交谈。她对普通人总是充满感情。谢拉的丈夫称戴安娜如同希腊神话中的女神。他们说,“我们忘不了她”。
在鸽子广场附近的一家快餐店里,一个7岁的男孩正同他的姑姑谈论着戴安娜。小男孩的姑姑告诉我,在英国,孩子们都热爱戴安娜。她生前访问过很多学校,她所领导的慈善机构为改善儿童的医疗和学习条件做了很多好事。她还告诉我,他们来自肯特郡的一个小村庄。到举行戴安娜葬礼的那一天,所有的商店都将停止营业。人们将把鲜花摆设在临街的陈列橱窗里,以表达对戴安娜的哀悼和怀念。
黑人青年马特已经冒雨在圣詹姆斯宫前排队等候了4个小时。他称赞戴安娜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人”。他说,她关心穷人、病人和老人,她不看重肤色,“每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她总是站出来给予帮助。”
据报载,戴安娜可能是世界上最热心、也是最成功的集资者。她生前曾与英国100多个慈善团体有联系。一年前,她辞去了在大多数团体中的职务,以便把精力集中于由她担任主席的6个慈善团体。这些团体主要的资助对象是老人、儿童、癌症和艾滋病患者以及无家可归者。戴安娜不但通过许多社会活动为这些团体筹款,她自己也常常直接捐款。单是今年在纽约拍卖她的服装一项,戴安娜便为慈善事业捐款350万英镑,其中100万英镑用于癌症的治疗与研究。戴安娜经常走访医院和其他福利机构。她亲自去看望艾滋病人,跟他们面对面地交谈,并且坚持在与他们握手时不戴手套。这一行动既给艾滋病患者带来生活的勇气与希望,也使社会受到震动。人们说:“如果戴安娜王妃能够这样做,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歧视艾滋病人?”
戴安娜生前曾担任英国红十字会的顾问,她为禁止在战争中使用地雷进行了不懈努力。为此,她曾访问了安哥拉和波黑,还计划于明年访问柬埔寨。在遇难前的20多天,她刚访问了波黑。当时戴安娜身着防护器具,走在插有骷髅标记的地雷区旁的小路上。她以自己勇敢的行动向世人警示战争的残酷并呼唤人类的良心。在很多人看来,戴安娜就是禁雷运动。
戴安娜生前曾经说过,“我认为,在这个世界上人们所患有的最严重的疾病是得不到爱。我愿为使人们感受到爱的温暖而竭尽全力。”
如果说,戴安娜最初是以她迷人的风采使英国人倾倒,继而又因其个人生活的不幸而引世人关注的话,那么在她离去后的今天,人们更多地谈论的是她的同情心和友爱精神。在大英帝国,在王室的威严之下,人心倾向于一位愿意关心和接近平民的王妃。戴安娜的去世在英国所掀起的感情波澜,不但反映了英国王室近年来在人们心目中地位的下降,反映了民众对于英国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不满,也反映了人们对于一个宽容和友爱的社会的向往。(本报伦敦9月4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