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寻访米兰“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9-06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边地行

  寻访米兰“市”
本报记者祝谦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到这样一封信:
“亲爱的市长:
“我们愿和世界上所有叫做米兰的城市取得联系。根据我们的调查,它们共有33个,其中,4个在欧洲,23个在南北美,5个在亚洲,1个在非洲。
“因此我要请你为我们提供有关资料……你市是什么时候建立的,为什么要命名为米兰?以及它的行政机构、居民人数、主要经济与文化活动情况。这将有助于我们出版一部《世界米兰》的书籍……”
这是意大利米兰市长拉烈德·威廉写给中国米兰“市”的一封信的主要内容。中国的米兰在哪里?我决定替拉烈德·威廉先生去寻访中国米兰“市”。
从乌鲁木齐到米兰,行程约1000公里,一路上我凝神忖思:世界上为什么有这么多叫米兰的地方?不同国家、不同人种、不同语言的人为什么都喜欢把自己的城市命名为米兰?
来到塔里木盆地东南缘的若羌县才搞清楚,中国米兰的含义是蒙古语“马”(米勒)的意思,这地方可能是蒙古人起的名字。
若羌县史志办的同志告诉我,若要找老米兰,那是阿尔金山脚下的一个小村,几十户人家,几百亩土地,过着与世隔绝的渔猎生活。居民衣着主要是兽皮、兽毛和野麻(罗布麻)织成的麻布,缝制衣服的针是用红柳枝削成的。食用不完的野鸭和鱼等,他们摆在沙滩上晒干,按不同的数量捆扎起来,当“货币”使用。可作“彩礼”、可作“学费”,也可交换其他商品。他们其实是今天维吾尔人的一支,俗称“罗布人”。如今,叫米兰的小村和米兰古城均不复存在,荒丘一冢草没了。
于是,我从若羌乘车东行,去寻找新米兰。这个叫米兰的地方,既不是城市,也不是乡镇,而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958年组建的第36团。它依米兰古城废墟而建,拥有维汉两个民族近万人,耕种约5万亩土地,生产棉花和瓜果。有一座年产4万多吨的石棉矿,年创利税531万元,职工年收入达5100多元。团部所在地俨然是一座美丽的小城,浓荫被地,花草繁茂。建筑宏伟典雅的米兰商场,给人一种千里马横空出世的腾跃之感。此地虽有世外桃源之美,但交通仍然闭塞,乘车到库尔勒得颠簸两天。
在米兰古城下,记者拜访了3位罗布老人:108岁的库万·库吐鲁克,101岁的乌斯曼·牙瓦西,97岁的热盒曼·阿不拉。年龄最长的库万,虽身材不高,体魄不壮,但眼不花,耳不聋,腿脚十分利索。他喂了6只羊,两头驴。团副政委买买提介绍说,1952年成立米兰乡,库万是第一任乡长。他60多岁入党,是36团年龄最长、党龄最长的人。记者问库万老人,每月交党费多少?他说:“一块五。”1993年,库万第五次结婚,老伴阿娜尔汗,70岁,若羌人,身体看上去似不及库万硬朗。
原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史馆工作的胡邦铸对罗布人颇有研究,他对记者说:“罗布人早期食鱼为生,或炖煮,或用红柳条穿上烤全鱼,撒上蒲黄吃,味道鲜美。嚼白嫩的芦根,喝玉米面掺沙枣的糊糊。高蛋白食物使罗布人身体强健,老寿星比比皆是。”
当记者问及能否为外国友人提供“资料”时,王永宁团长诙谐地说:“我们总不能拂了拉烈德·威廉先生的好意,我就权且当一回米兰‘市长’吧。希望能入选《世界米兰》这本专著,让这个拓荒者的圣地万世流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