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善政是福——黄山市委书记赵正永一席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9-06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公仆谈心录

  善政是福
——黄山市委书记赵正永一席谈
本报记者王启明刘杰
赵正永,1951年生,大学文化。历任安徽省马鞍山市委常委、秘书长、副书记。1992年调任黄山市委副书记,后任书记。
新形势下党的群众路线,值得我们这些年轻干部认真思考和实践。我认为,坚持群众路线,心里时时想着群众,切切实实为他们谋利益,特别是为那些仍处于贫困的群众谋利益,是我们的一项神圣使命。
黄山市是国内外著名的旅游城市,近几年旅游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锦上添花”是我们工作的重点,但切不可因此对“雪中送炭”有丝毫的疏忽。
1993年9月,我从市委政研室的一份调查中得知,歙县森村乡皋径村仍是个“四缺”(缺衣、被、粮、钱)村,人均收入只有280多元,全村还有108条光棍汉。震惊之余,我放心不下,利用国庆假日,带着方便面,翻山越岭,徒步15里到那个闭塞的山村,接连访问了10多个贫困户。他们的生活窘境使我的心情十分沉重。当天晚上,我写出一篇《不要忘记这样的贫困村落》,让大家了解在我们这里,还有一些不得温饱的群众。
市委、市政府和各县、区立即着手摸底调查,排出全市人均收入300元以下贫困村67个,6.1万人。1994年初,我们开始实施“千人扶贫工程”,推行“一、二、三”分工负责制,即每个贫困村都有一名县级以上干部、两个部门、三个驻点干部包点扶贫。我和市委秘书长等就把皋径村作为扶贫点,每年到村里几次,帮助他们寻找脱贫致富的门路。当地乡党委选用能人,组建了新的村级党政班子,开展了解放思想的大讨论。同时,新辟了一条7.5公里的进山公路,开发一批名优茶叶,兴办起种羊场、养鸡场、粮食加工厂等村办企业。一向死气沉沉的皋径村呈现出勃勃生机,1996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1390元,基本上摆脱了贫困。
经过3年多的努力,全市67个贫困村1996年人均收入上升到926元,其中80%以上已稳定脱贫。
正因为这样,有位书法家送幅字给我:“善政是福”。我总是以此自勉。善政,也就是勤政、廉政;善政,就是要造福于民,特别是要造福于贫困群众。(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