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关于编写中华史之我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9-06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探索与商榷

  关于编写中华史之我见
李新
中华可有四个概念
地理、地域或疆域的概念。何谓中华?即中国、华夏之意。东周以后,即指中原而言。其后经秦汉之扩张,东南至于海,但西北、西南仍颇有限。至南北朝而大分裂,但只以南朝为中华的见解是错误的。至隋唐再扩张,但吐蕃、南诏仍系独立国,并未入中国版图。五代十国不能只以五代为中国。辽、金、西夏与宋室之争,固不能视为内战,但亦不能只以宋为中国。蒙元大扩张,但不能以其统治之区皆为中华之地。明与鞑靼瓦剌大体以长城为界,当时所恢复的中华,为后来汉族所公认。清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其疆域远大于明。民国承清,始以中华为国名,其疆域略与清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承中华民国。当今所谓中华大地,大陆、台湾和海外华人几乎都有共识,只是对蒙古人民共和国,台湾史家尚有不同意见。
国家、祖国的概念。自三代以至于清,历代虽未以中华为国名,但无论中外,都视中华大地上建立的国家为中华国——中华帝国。当然,这个帝国时合时分,总起来看却是由小而大。只要我们废除正统观念和大汉族主义,我们都会同意中华是一个国家,是我们的祖国,她逐渐由小而大,以至于今日。中国是大国,要把她变小,不可能。中国是统一的,分离只是暂时现象。
民族、民族大家庭的概念。中华民族是个复数词,不是单数词,何思敬主张称为中华诸民族。春秋以前,诸侯数千,是一个大群体联合,夏、商、周可视为“联合国”——部落联合。东周以后,不独夷、戎、蛮、狄不得视为中华,即荆楚、西秦也不能视为中华,只有中原各族称为中华。由秦至汉,从前各族都融合成为汉族了。从此以至于今,汉族即成为中华诸民族大家庭中人数最多的成员。不承认数十个民族的存在是错误的,尽管南匈奴、鲜卑等民族早已完全融合于汉族,但即使如满族至今也未完全汉化。同样,不承认中华大家庭的存在也是错误的。即使如藏族、蒙族这样个性突出的民族,其加入中华大家庭而成为其成员之一的历史也很悠久了。但直到今天,仍不能称中华民族为一个单一的民族。当今的中华民族大家庭,是现代的、民主的家庭,不能是古代的、封建的家庭。过去这个大家庭除元代、清代以外都由汉族当家,而且不论谁当家,都要压迫别的民族,今天是共同当家,废除压迫。中华民族大家庭早已是历史事实,各民族相依为命,谁也不能脱离谁。如果这个家庭欣欣向荣又讲民主,谁想脱离它必为人所共弃。
文化的概念。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它和中华诸民族的发源是多元的一样。不能认为当今中华12亿人民都是炎黄子孙,这种看法是大汉族主义的表现。蒙古人、西藏人都不承认是炎黄子孙,但他们承认是中华儿女。不能说中华文化就是炎黄文化。中华文化不只来源于黄河流域,它也来源于长江流域、珠江流域以及西南和东北,说中华文化是黄色文化、黄土文化更是无知之谈。说中华文化就是儒家文化、孔教文化也太片面。即以汉族而论,春秋战国就有诸子百家,汉独尊儒术后,并未能消灭各家。相反,道家愈来愈盛;佛家也自西来,至南北朝远胜于儒。而儒学至宋演变为理学,实已纳佛学于其中。至于汉族以外诸民族文化,更是多姿多采,不能以儒学概之。中华文化的影响甚大甚广,东亚固无论矣,甚且远及于西方。中华文化最发达的时期在古代,因为当时它处于世界的高峰。但至近代它落后了。今天我们弘扬传统文化,若认识不到这一点必致大错。我们必须学习当今先进的东西才能继承和发扬从前优秀的东西。
中华史的内涵
称谓问题。中华史应是中华诸民族在中华大地上生存、发展,建立国家、开创文明、发展文化的各个方面、全过程的历史。中华史不等于中国史,中国史一般着重写汉民族的历史。而且,因为以国家为界限,对于海外华人史也很难或很少涉及。中华史与中华民族史也不尽同。把中华作为一个统一或单一的民族来写是无从写起的。因为它自古就不是单一的民族,至今尚在形成之中。若分作56个民族来写,则不是中华史而成为民族史了。若把56个民族一概统于中华民族之中,则会发生更大更多的问题。如蒙古、维吾尔、哈萨克、傣族以至苗族等,都是一个民族分属于两个或几个国家,不能完全纳入中华之内。至于海外华人,也不应划入中华民族,它是华裔,即使它人数多,被所在国视为少数民族——华族,也不能纳入我中华大家庭中。于此可见,中华民族与中华国家有不可分的关系。华裔是嫁出去了的女儿,中华只是娘家而已,如果中华不成为一个国家,则连娘家也没有了。还有,海外华人,应包括56个民族的后代,不止是汉人,所以不能都称之为炎黄子孙。
内容问题。中华史应是一部通史,纵的方面要从史前(100多万年前)写起,直到今天。史前有多少材料写多少;从古至今,有多少共识写多少。横的方面,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当然是要包括各民族的。自有文明以来,政治史就占重要以至主要地位。按中国史实,政治并不等于国家,国家一开始并不就是阶级压迫的工具。我主张写中华史,按中华史实说话,不套什么观点,什么主义。但在三代及其后历代王朝中,确有阶级存在。中国确曾有奴隶制、封建制,但是没有哪一个朝代,全国只有一个统一的奴隶阶级去反对一个少数的奴隶主阶级,或一个统一的农民阶级去反对一个少数的地主阶级。这种说法连马克思主义的原义也不符。我们写中华史,只写生产力的发展还不能说明历史,必须同时写生产关系、经济的发展,并且还要写政治与文化的发展,而在整个阶级社会发展过程中,政治是起决定作用的。只要有政治,有国家,统治者方面就在社会上起主导作用,政治、经济无论矣,即文化思想也要以它的意志为转移。
分期问题。我同意中华通史不以“五四”为今古的分界线。但中华文学史却应以“五四”为分水岭,因“五四”以前为文言的古文学时期;五四以后为白话的新文学时期。至于通史的今古之分,我主张在本世纪80年代。因为80年代在全世界全中国(无论大陆和台湾)都起了大变化。80年代以后谓之“今”,谓之“当代”,我想这会达成共识的。而当代史暂时不写,留诸后人,这是中华历史家的传统。
我对中华史的分期设想,大致如下:
远古(史前),即夏以前,现中华大地上各族原始群落的地下发现很多。上古,自三代以至秦汉,包括秦汉周围各族各国(到今天仍属我中华范围)的历史。中古,自两晋至隋唐,包括统一和分裂时期以及周边各族各国有关的历史。近古,自北宋至清中叶,包括统一和分裂时期以及周边各族各国有关的历史。近现代,自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近现代约140年,当中不再划分近代和现代了。既不以1912年为分界线,也不以1919年或1949年为分界线,从鸦片战争一直写到本世纪80年代。
(作者系中央党史研究室、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