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仁者爱人,仁者寿——记日本水稻专家原正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9-07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友谊之花

  仁者爱人,仁者寿
——记日本水稻专家原正市
施晓慧
8月28日,北京友谊宾馆的翠竹厅内济济一堂,洋溢着融融温情,国家外国专家局在这里为日本水稻专家原正市先生举行80岁寿宴。农业部副部长刘成果特赠一尊老寿星楠木雕以贺寿,外专局领导则送一幅百寿图以祝福。一位曾陪同过他的女同志非常动情地祝福道:仁者爱人,仁者寿!
原正市先生,一位来自日本北海道的普通农业技术人员,何以得到中国人民如此的厚爱?
原正市先生的贡献,简单地说,就是在中国推广了水稻旱育秧技术。这项技术发源于北海道,它能使水稻变得抗寒、耐旱、高产。就这几条优势,使我国广袤的三北平原,水稻亩产超过了千斤,水稻种植面积以每年数十万亩的速度扩大。许多过去以粗粮为主的产粮区,变成了优质大米的高产区。16年来,随着原正市先生的足迹,这项技术不仅惠泽三北农民,而且已向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推广。北方人已普遍吃上了香糯可口的东北大米。
原正市先生把他在中国的经历,仔仔细细地记在了十几个小本子上。谈起那一切,他就像中国农民一样质朴无华。
他的第一次中国之行是1979年6月底,年过花甲的原正市先生随一个日本农业技术访问团参观了辽宁铁岭的汛河公社。他第一次见到中国的水稻,很想知道水稻根系生长和土壤情况,于是像往常一样,脱下鞋袜,光脚进入了稻田。接下来发生一件原正市意想不到的事:回到公社办公室,有人拿来崭新的毛巾、脸盆让他洗脚。原正市说,水温调得非常舒服,他刚把满是泥巴的脚放进水里,一个40岁模样的干部就弯下腰不由分说帮着洗起来。他说,从记事起,只有小时候父母给洗过脚,后来就再也没有过。这件事使他一想起来就十分感动。他说:“我当时就想,我一定要替这个热情的国家做点什么事。”
不到3年,他果然来了。1982年4月,他接受了日本花甲协会的派遣,自费到黑龙江海伦县传授水稻栽培技术。当时那里的生活、卫生条件很差,他一周和农民一起工作5天,最热的七八月,他连续28天没有洗过一次澡,还拉了3个月的肚子,体重从55公斤直掉到40公斤。但是,那一年旱育秧种植的水稻,亩产从原来的200公斤跃到了550公斤。这在当时的黑龙江是做梦也不敢想的产量。农民丰收时喜悦的笑脸,把原正市先生的心都融化了。他说:“我的愿望就是要帮助农民高产丰收。看到他们收获时的笑脸,是最幸福的时刻。”那一年,他度过了在中国的第一个生日。海伦人送给他一尊老寿星雕像。那年他已65岁。
原正市先生一发而不可止,他先后40余次来中国,到26个省、市、自治区的160多个县推广水稻旱育栽培技术,累计工作时间超过1600天。全部是无偿服务。熟悉原正市的人说,他每次来到中国,一下飞机立刻要求下田,到了田头,转眼间他就换好了自备的工作服、高腰靴,稀里哗啦地进了田,摸秧、抓泥,就像一位中国老农耕作在自家田里一样认真。在他工作过的地方,农民们有的叫他“老原”,有的就干脆叫他“洋财神”。他也喜欢把自己推广旱育秧技术的几个重点地区称为他的新故乡。他说黑龙江海伦县是他的第二故乡,河北隆化县(旱育秧的“优等生”,19万亩水稻平均增产50%)是第三故乡,湖南浏阳县(北方的旱育秧技术第一次在长江以南试验成功,为在中国水稻主产区大面积推广准备了条件)是第四故乡,广东三水(使这项技术成功地贯穿了我国南北)是第五故乡。他在生日宴会上说:这16年对我来说是全新的、辉煌的。16年中我不断地遇到新问题,不断地想办法解决。正应了一句日本的老话:“人生六十从头学。”
目前,旱育秧技术在中国的推广面积已达1.4亿亩,增产幅度平均在30%以上。有人算过一个账,其中,仅1996年,这项技术就使水稻增产50亿公斤。为了表彰他对中国农业的贡献,原正市先生在中国接受的荣誉先后有:海伦县荣誉公民称号、黑龙江省荣誉公民称号、中国农业部授予的中国农业奖章、中国国家外国专家局授予的友谊奖、中国总理李鹏授予的荣誉证书、中国国家科委授予的国际合作奖。今年7月受到中国总理李鹏的亲切接见。去年8月,中国外国专家局在他的家乡岩见泽市立了一尊原正市先生的铜像,今年9月,他的另一尊铜像将在中国的湖南浏阳揭幕。
在祝寿宴会上,原正市先生激动地说:“这是我作为一个水稻技术员长年为社会服务得来的结果。现在,当我回顾一生时,我可以挺起胸膛说,我的人生无怨无悔。”已入耄耋之年的原正市先生现在的最大愿望是,希望中国通过旱育秧增产部分的粮食产量能尽快赶超日本现在的稻谷总产量。
离开老人,已是华灯满街。老人的情怀令我感动不已。我禁不住在心中一遍遍默诵:仁者爱人,仁者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