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红火的生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9-08
第1版(要闻)
专栏:迎接十五大特稿第四篇

  红火的生活
本报记者周庆董建勤赵川东
聆听党的十五大代表谈论百姓生活,记者激情涌动:那朴素的语言,分明描绘出现实生活的真实情景。
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们,追赶着最新的消费浪潮;一部分最困难的群众,时时受到中南海的牵挂;而绝大多数中国人,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获得空前的实惠和机遇。
老百姓家产最近五年积累最快,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中国社科院朱庆芳研究员主持的国家重点研究课题——《社会发展水平的国际比较》,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120个国家的发展报告,选择16项指标进行评估,其中我国得分最高的一项是生活质量,居世界第40位,属中等偏上水平。
生活质量是全面反映人们生活需要实现程度的概念。回溯此起彼伏的消费潮流,可以看出最新科技成果进入中国人生活的速度,是改革开放前没人敢想象的。80年代末,“消费热点商品”开始更新换代,高清晰度、大屏幕彩电,新型大容量、多开门冰箱及低噪音、模糊型、滚桶式全自动洗衣机成为首选目标;1992年—1996年又形成新一轮“消费热点商品群”:空调器、冰柜、组合音响、沐浴热水器、电脑等开始进入居民家庭。先富和依次富起来的人们领略到了高起点生活的现代化魅力。
“高科技扩大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范围和深度,提高了生活和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北京市选出的党的十五大代表、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冯长根说。确实,在市场经济中,时间就是效益,国民生活节奏空前加快,高科技的介入举足轻重。快捷便利的交通通讯设备受青睐,五年间此类费用人均支出上升了9.5倍,居八大类消费支出增幅之首。BP机普及之快令人称奇,仿佛一夜间城乡处处“蛐蛐”响。科技人员通过信息高速公路———互联网与世界保持着“全天候”联络。最近的’97北京人才职业大市场两天就发出1.5万张互联网登记单。国企合作公司人力资源部一位主任说,“往常面对面的单向交流受到了挑战,网络服务是一个很好的趋势”。短短两年时间,传递信息、收发邮件、网上娱乐逐渐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仓廪实而知礼节。”表明居民食品支出占生活消费比例的恩格尔系数,1996年在城镇首次低于50%,标志着生活质量的跨越。在物质需要基本满足后,人们更注重追求精神享受的高雅氛围,以陶冶美好情操。
湖北省选出的代表、黄冈市委书记贾天增介绍说,人们手中有了钱,更注重提高自身素质,学理论学技术的热潮迭起,全市有1500多个青年学习小组,3万多农民主动学技术,参加培训。
还有不少代表向我们道出生活的新景观:五天工作制实行后,文化、旅游支出明显上升。人们注重强身健体,要活得更好、更俏、更有味。都市新潮追求养生保健,各类保健品已有3000余种;健身器械个人消费占七成,而“安全、营养、无公害”的绿色食品更是持续走俏……
凡此种种的背后,更有文明安定的社会环境、民众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全国公用设施的改善有目共睹,城市绿地增加,居住环境优化;高速公路、铁路和航空立体交叉,出行省时,受罪变成享受;国内人口平均寿命明显提高,“古稀”之年早已不属稀罕。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邱晓华说,许多家庭的家产正是在最近五年进入了积累最快的时期。城镇居民的消费已基本由生存资料转向发展性资料和享受性资料。农村经济的主流由自给型消费向市场型商品型消费转化;实物性消费向货币性消费转变。相当一部分居民尝到小康的甜头,也看到了小康的前景。
党和政府作出庄严承诺:决不把贫困留到下个世纪
这是当今世界一个奇怪的现象:过去20年,世界经济不断发展,社会财富迅速增加,贫困人口反而越来越多。世界上最不发达的贫困国家从27个增加到48个;在最近的五年内,全世界最贫困人口从10亿增加到13亿。
与这一现象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普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高度重视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成绩有目共睹:
1978年—1985年七年间,贫困人口从2.5亿降到1.25亿;
1986年—1993年又一个七年,贫困人口从1.25亿减至8000万;
1994年到本世纪末第三个七年,按《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部署,基本消除贫困现象。
三个七年,是向贫困宣战的三个里程碑;三个七年,显示了中国人铲除穷根的雄心和气概。
扶贫攻坚,决心来自党中央。1995年12月24日,江泽民总书记来到素有“陇中苦瘠甲于天下”之称的甘肃定西地区考察。在定西县鲁家沟乡太平村农民李奎家里,他揭开锅看看有没有饭,掀开窖看看有没有水,打开仓看看有没有粮。然后,总书记坐在炕头,亲切地对李奎已失明的老伴说,这是给您送的新棉被,您看不见就用手摸一下吧!
总书记的关心鼓起了定西人民脱贫的斗志。
党中央、国务院还确定京、津、沪3个直辖市,沿海6个经济比较发达的省,4个计划单列市,分别对口帮扶西部10省、区。
从今年开始,中央财政每年增加15亿元扶贫资金。目前,中央用于扶贫开发的资金已达153亿元,加上地方政府的配套投入总计将超过200亿元。
在中央的统一部署下,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坚持“千头万绪,温饱第一”,实施党政一把手扶贫攻坚责任制,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在切实提高贫困地区人民自我发展能力上下功夫。目前,中央党政机关和大型企事业单位,地方各级党政机关也都对口承包贫困的县、乡、村、户,限期脱贫。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场声势浩大、政策明确、措施得力、限时脱贫的攻坚战已经打响!
中直机关选出的十五大代表郝文明近几年走遍了民族地区,对耳闻目睹的变化深感惊喜:“1996年,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省、区已有558万人脱贫啦。”
由于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199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926元,比上年实际增长9%,是近年增幅最高的一年。目前,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已减少到5800万。中国贫困人口占世界的相应比例已由70年代的1/4减少到目前的不足1/20。世界银行认为:“中国政府为帮助最落后的农村地区摆脱贫困作了极大的努力,这种努力比其他许多发展中国家所作的努力要成功得多。”
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要实现全民族共同富裕。1996年9月,江泽民总书记考察京九铁路沿线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时指出,决不能把贫困问题留到下个世纪。这是党和政府作出的庄严承诺!
当人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农村贫困人口时,另一现象却在城市里悄悄凸现,这就是失业和下岗职工的增多,一些丧失或半丧失劳动能力的居民生活困难需要救济,目前,这几个困难的群体约有1300万人。用云南省选出的十五大代表张金康的话说,这是“城市贫困现象”。
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要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1995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一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措施——再就业工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1996年全国共组织了500万失业和下岗职工参加。由于这项了不起的工程,社会上出现了诸多类似“下岗女工成种瓜大王”、“失业工人当鞋店老板”的新鲜事。
除了积极拓宽就业渠道,政府各有关部门还加快了城镇企业职工在养老、医疗、生育、救灾等方面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1995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陆续实行企业职工最低工资制后,到1997年3月底,又在24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6个城市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贫困群众有了稳定的生活来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中国人创造了空前发展的机会,展示了生活的锦绣前程
一部分“温饱有余”的人们,正由单纯的消费者向消费、投资者双重身份转变。近5年,居民金融资产迅速上升。人们量入为出长期积累的结余购买力逐渐有了可观的收益,近几年更呈显著增长趋势。到今年6月为止,城乡居民的现金总额达到6.5万亿元,比1991年增长3倍多。其中,1996年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达112元,比1991年上升4.6倍,年递增41%,红利增长最快,达55%。
老百姓手里的钱多了,就为扩大消费领域和形成新的消费方式创造了条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李泊溪研究员认为,我国消费将实现从传统观念到现代观念的转变,从满足需求向创造需求、开拓市场转变。当学者通过精深的研究用准确语言来描述现实的变革时,成天与群众打成一片、为他们的致富殚精竭虑的党代表们另有一番形象说法。江西省选出的十五大代表、兴国县委书记邝小平说,农民不再满足于自给自足,养猪不全是为过年,养鸡也不只为零花钱,而是勇于走出大山和村门深购远销,开放意识明显加强。
面对城乡消费几欲同步的阵势,有代表提出居民消费将从排浪式向多层次转变,家庭消费与生产的结合日趋紧密。黑龙江省选出的代表、黑龙江大学校长刘东辉认为,这是从自我出发讲发展,不盲目,不虚荣,反映了人们消费的成熟和理智,由此推动着市场、生产的成熟,使整个经济生活好似一曲动态而和谐的奏鸣曲。
事实上,市场经济在给人民生活带来活力的同时,引发观念的深层变化远远超出看得见的一切。竞争、时间、效益乃至风险意识是数字难以反映的巨变。“政府一切安排好,不用自己闲操心”的年代一去不复返,直面现实挑战,每个人都被推到了主体地位,有了掌握命运的机缘。
1992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是非得失的标准之一。正是坚持这样的标准,在过去的5年,中国人民快速迈向“小康”;继续坚持这样的标准,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定会给人们提供更为广阔的创造空间。党的十五大的召开,将展示这一锦绣前程,让我们拥抱更加美好的未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