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从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中获取高效益——河北清河县发展乡镇企业的调查报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9-05
第10版(经济专页)
专栏:

  从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中获取高效益
——河北清河县发展乡镇企业的调查报告
许金亭
河北清河县在发展乡镇企业中,针对本县实际,由原来主要追求量的扩张,转向致力于抓“质”的飞跃,带来了全县经济的高速发展。去年,全县实现财政收入1.0668亿元,比上年增收3136万元,增长了41.6%。今年1月至5月创财政收入4889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7%。
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这个县的乡镇企业起步于1984年,先后形成了精梳羊绒、汽车配件、摩托拉线、硬质合金、耐火材料等五大骨干行业。原属河北省18个贫困落后县之一的清河,正是靠着这五大骨干产业,经过10年的发展,完成了以初始资本积累和逾越温饱线为主要标志的第一次飞跃。1995年春,新老更替后的清河县委新班子,担当起了带领全县人民实施经济“二次飞跃”的重任。
如何保持清河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新任县委书记陈雪和班子其他成员对清河经济发展状况,作了三个月的调查研究。他们深深感到,要保持清河县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单靠原有产品量的扩张,已是举步维艰,必须把新的增长点放在提高经济的运行质量上。为此,他们提出了清河县发展经济的新思路:羊绒行业抓延伸,汽摩配件抓拓展,合金刀具上质量,耐火材料攻科研。
保证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
清河县委、县政府着眼于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加大了资本的投入。自去年以来,全县共投入资金10多亿元,不但使得多数企业的产品得到了升级换代,而且还使原来的小企业摊点及初加工企业,变为有一定规模、生产高档产品的企业。全县企业群体的升档,保证了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
清河县崛起的近两万家企业摊点,经过10年的发展大都完成了初始资本的积累。在县委、县政府的引导下,五大骨干行业中,靠自我积累搞再投入的企业摊点就占到25%以上。羊绒行业就是典型的一例。自去年以来,投资建成有一定规模的深加工企业就有100多家,加上小规模的深加工企业,使这一行业拥有了4000台“横式织机”和1500台缝合机。同时一批纺羊绒纱、织羊绒布、生产羊绒被的企业也相继涌现。全县形成了年纺纱2000吨,织衫、裤、裙500万件,织羊绒布80万米的生产能力。这些深加工企业,由于实现了“质”的飞跃,获取的经济效益都呈几何积数增长。农民企业家赵保林原来搞的是精梳羊绒的初加工,1995年他把自我积累的2000多万元拿出来建起了集纺绒纱和织衫为一体的深加工企业,企业上档次后获得喜人效益,1996年,他的企业收入高于上年,向国家纳税250万元之多。
为了实现企业“质”的飞跃,清河县委、县政府还制订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加大了对内资和外资引进的吸纳力。自去年以来,共引进内资1.23亿元,外资6200万美元,兴办起了投资百万元以上的中外合资及合作企业92家,其中,中外合资项目13家。这些合资、合作项目,不但自身获取的效益喜人,而且对全县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拉动作用。
在着眼提高企业运行质量中,清河县委、县政府还注重引导一些单靠自己力量难以实现企业升级上档次的摊点,实行股份合作,使资金聚少成多。目前,全县靠股份投入办起的企业有300余家,这种企业的投入无论多或少,大都显示出了企业在质上的飞跃。比如,大马屯村农民马秀芳、张天水原来跑“单帮”搞买买卖卖,效益很不稳定。他们合资20多万元办起了小型织衫厂,半年多时间企业就获取了30多万元的利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