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农用车走俏的启示以市场为导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9-05
第10版(经济专页)
专栏:

  农用车走俏的启示
以市场为导向
金履忠
自80年代初,三轮农用车(现已发展到四轮农用车)在我国诞生以来,产业迅速发展壮大。目前全国生产农用车的工厂已有300多个,并已逐步向大厂靠拢,其中年产能力达30万辆左右的工厂已有四五个,1995年生产了230万辆农用车。从保有量看,迄今全国各种民用汽车(含小轿车)约1040万辆,而农用车不过16年已达800万辆。
有些人说农用车是“兔子的尾巴——长不了”。他们没看到,农用车的结构、性能、质量,正随农民收入的增加和技术的提高在不断改进、变化之中。因此,简易的农用车的确“长不了”,但农用车的基本特点,比如车速较低、客货兼用,既是生产资料又可作生活资料等等,却又是难以改变的,不可能完全用现有的卡车或小轿车取代它。发达国家的农村,甚至城市部分居民,即使到了今天,仍保有三轮客货两用车就可说明这点。
农用车的迅速发展带给我们许多思考,其中最重要的是“以市场为导向”问题。
首先,农用车的诞生与发展完全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农用车不是哪一个工程师想出来的,而是农民从切身的需要提出来的。这个萌芽早在“文化大革命”以前的河北农村就出现了,当时叫做“柴油机长腿”。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变成产品、商品。可见市场需求,并不那么容易被抓住。这里要感谢安徽宣城农机修造厂的同志们,是他们抓住了这个萌芽,在1980年5月造出了第一辆三轮农用车。
第二,市场需求的并不一定是技术最先进、质量最好的,关键在于是否适合使用者的需要,符合他们的技术、经济条件。
第三,农用车随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地增加技术含量,不断地进行产品和工艺创新,而且迅速进入工程化、商业化生产,迅速占领市场。这是技术与经济紧密结合的一个典型。
第四,从产量迅猛增长看,农用车有极强的市场竞争力。由于廉价等原因,至今还没有哪种国外的汽车敢来中国农村市场与它竞争。
农用车迅猛发展的最大启示,就是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汽车工业之路,至少是开辟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农村用汽车工业的发展道路。
(作者为国家科委中国科学技术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