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光辉的实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9-06
第1版(要闻)
专栏:迎接十五大特稿第二篇

  光辉的实践
本报记者江绍高徐如俊杨健
从党的十四大到现在,经历了不平凡的5年。党的十五大前夕,许多新选出来的党代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5年是光辉的5年:改革开放力度大,法律法规出台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而波动小,城乡面貌变化显著,两个文明建设双丰收。
党的十四大,实现了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和第三代领导集体的顺利交接。人们清楚地记得,1992年10月19日,邓小平同志同新选出来的党中央领导一起,亲切会见出席十四大的全体代表时说:“这次大会开得很好,希望大家继续努力。”代表们说,党的十四大以来,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坚持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5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有着管理好国家、驾驭宏观经济全局、处理复杂问题的卓越能力。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是经济快速、健康发展,避免大起大落的重要保证
改革开放之初,人们常说“摸着石头过河”。到了90年代,有了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有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更深刻的理解,我们党对问题的认识产生了飞跃。许多代表对始于4年前的那一次宏观调控印象非常深刻。当时,一些地方出现投资过旺和消费增长过快、金融秩序混乱、物价涨幅过高等问题。党中央及时提出,要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统一起来,切实贯彻“在经济工作中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同时要注意稳妥,避免损失,特别要避免大的损失”的重要指导思想,把加快发展的注意力集中到深化改革、转换机制、提高效益上来。实践证明,在当时的“大上”气氛中果断地提出宏观调控,这个决策是非常正确的。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要发展,就要解放思想,在观念上敢于突破禁区,实现新的飞跃;要发展,就要实事求是,根据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适时进行调整,按照客观经济规律,推进现代化建设事业。就如经济学家杨启先说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改革是一项史无前例的事业,每个发展重要阶段都会有观念转变问题。在各项改革中,国有企业改革最为关键,但难度也最大。因为涉及许多深层次的原因,多年来国企改革一直在“外围地带”探索。到了1994年底,中央决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试点,提高了对现代企业制度基本特征的认识,这就为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开阔了视野。
浙江省选出的十五大代表、杭州钢铁集团公司党委书记孙永森说,为了搞好国有企业,1995年5月、6月江泽民总书记先后在上海、长春召开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进一步阐述了国有企业改革的8条基本方针。江泽民同志强调,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要鼓励探索,允许试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去试,大胆去闯。孙永森作为浙江企业的代表,出席了在上海的座谈会,听到江泽民同志的讲话,很受鼓舞。他说,目前钢铁工业正处于结构大调整时期,优胜劣汰已成定势。杭钢只有面向市场,改革内部机制,上管理,上质量,才有发展。他相信,坚持改革、创新,国有企业一定能够搞好。
从1993年6月以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的重大举措,成功地实现了宏观经济的“软着陆”。吉林省选出的十五大代表、省委书记张德江认为,宏观调控的成功实践,是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精神相统一的集中体现。“进”不是无原则的“进”,“退”不是无原则的“退”。中央在采取适度从紧的财政金融政策,严格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同时,注意夯实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三峡工程和京九、南昆铁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毫不放松。在宏观调控中,中央特别注意把握时机,控制力度,处理好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关系。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实践。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稳中求进,取得了重大突破
“十四大的报告中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实践,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代表们谈起十四大以来的功绩,高度评价这一贡献。的确,这一改革目标,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比如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保证国民经济健康运行;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等等。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取得了许多成功经验。为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下转第二版)
“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要抓准市场,要注重科技含量。”中央国家机关选出的十五大代表、农业部部长刘江谈到农业的发展时说,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农业,一方面致力于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保护耕地,重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保证收购资金、服务手段、价格外补贴、化肥供应的到位与兑现,并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另一方面继续深化农村改革,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业产业化,开展种子革命、成果推广、科研攻关和技术引进等。这些兴农措施收到了一定的成效,1992年到1996年,全国粮食总产量年均增加119亿公斤,达到4900亿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2%,达到1926元。从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给看,当今农业已从过去追求数量增长转向高产与优质并重,为将来最终走向集体化、集约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要求,必须把提高经济运行质量的中心转移到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劳动者素质上来。而实现这一要求,最根本的是发展科技和教育。1995年5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确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发表讲话,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全面落实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投身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事业,加速全社会的科技进步,为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和第三步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
国家科委常务副主任朱丽兰是中央国家机关选出的十五大代表。她说,党中央注意从世界的大系统中看中国的科技发展。最近有几篇著名的文章,指出世界经济正在向知识型经济和新世界经济发展,江泽民等中央领导同志非常重视这一新动向,要求对这些文章作仔细的研究。这说明我们走“科教兴国”的道路是适应世界和时代潮流的。同时,中央也重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看待科技发展的局面。“863计划”10周年时,国家科委对到不到辽宁去展览曾有犹豫,怕那些自身生存都有困难的企业对高科技不感兴趣。国务院领导同志得知此事后,坚决地说:一定要去!企业只有看到科技的实际效益后才会下决心改变经济增长的方式。我们从中受到了极大的鼓舞。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的经济,需要法律的引导和规范;抓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不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去年2月8日下午3时,中共中央举办的法制讲座正在中南海怀仁堂正厅举行。这是江泽民等中央领导同志在一年零两个月的时间里第三次听法制讲座。第一讲是听取华东政法学院39岁的教授曹建明讲国际商贸法律制度及关贸总协定;第二讲是1995年1月2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家福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建设问题;第三讲还是王家福讲授,题目是《关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讲座两个小时,江泽民等中央领导同志自始至终凝神倾听,认真记录,并就有关问题向王家福提问。讲座气氛严肃认真,生动活泼。
讲座结束时,江泽民同志说,人类历史即将进入21世纪。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我国到2010年的跨世纪发展蓝图,到那时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将达到比较完善的程度。世界经济的实践证明,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必然要求并具有比较完备的法制。市场经营活动的运行,市场秩序的维系,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宏观调控和管理,以及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各个环节,都需要法律的引导和规范。在国际经济交往中,也需要按国际惯例和国与国之间约定的规则办事。这些都是市场的内在要求。我们要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也必须按市场的一般规则和我们的国情,健全和完善各种法制,全面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集约型经济所必须的法律体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中,法律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实现秩序和规范的保障。代表们指出,中央举办社会主义法制讲座,江泽民等中央领导同志带头参加,在各地引起强烈反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都举办了法律知识讲座,注意结合工作实际,有重点地学习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有的将公司法、劳动法、税法、破产法等也列入讲座的选题。
全国人大加强了立法工作,近几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对于规范市场主体,调整市场主体关系,维护公平竞争,改善和加强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协调发展,正在发挥保障作用。中央国家机关选出的十五大代表、司法部部长肖扬认为,十四大以来的5年是法律、法规出台比较多的5年,基本搭建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框架。司法机关积极运用,治国有法可依,保障了经济建设的正常运行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河北省选出的十五大代表、永年县检察院副检察长李东升赞成这个评价,认为法制方面的突出成绩,一是走上依法治国之路,二是保障社会稳定安宁。
不少代表谈到,这几年,现代化建设事业在法制保障下大大前进了。而十四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决议,又为建设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打下了基础。“两个文明一起抓,两个成果一起拿”,在很多地方已成为现实。这是共识,因为这“两个成果”都是实实在在的:
讲物质文明成果,199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779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91年增长77.1%,年平均增长12.1%,而且年度间没有出现大的起伏。物价涨幅从14.8%回落到6.1%,明显低于预定的10%的调控目标。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累计达到11686亿美元,年均增长16.4%,我国在世界贸易中的位次已由1990年的第十五位上升到目前的第十一位。讲精神文明成果,李国安、徐虎、李素丽等一大批先进人物成为人们学习的楷模;张家港、厦门、大连、西安、绵阳等建设文明城市的经验正在各地开花、结果;以“文明言行、社会环境、优质服务、交通秩序”为主要内容的“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展开……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加强,使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走上了健康有序的轨道。光辉的实践¥光辉的五年,为我国的发展带来了光辉的前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