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文明的升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9-09
第1版(要闻)
专栏:迎接十五大特稿第五篇

  文明的升华
本报记者吴恒权卢新宁杜英姿
阔步于现代化建设征程上的中国人,越来越分明地听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足音。
这足音,伴着党的十四大以来激荡人心的经济体制改革,越来越清晰;随着亿万中国人充满激情的丰富创造,越来越强劲。在经济活动空前活跃、城乡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的5年里,中国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跨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人们说,在高速运行的市场经济列车上,精神文明的大旗正在高高飘扬。
物质与精神并重——党的一贯要求,人民的殷殷期待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站在历史的高度这样指出:“两个文明都要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人们注意到,党的十四大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制定的每一个重要文件,都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出台的每一项重大的改革措施,都包括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人们注意到,党的十四大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千方百计地创造各种条件,不断增加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大力倡导并热情鼓励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越是集中精力搞发展经济,越是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就越是需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江泽民总书记反复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的深远意义,他还亲笔为青年一代确定《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大纲。
1995年八届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写上了8位英雄模范人物的名字。党的十四大以来的5年里,孔繁森、张鸣岐、李国安、徐虎、吴天祥、吴金印、李素丽、邹延龄等一大批体现时代特色的先进个人和徐州下水道四班等一批先进集体纷纷涌现,他们身上闪烁着时代精神的光芒,耀亮了千百万群众的眼睛。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的《决议》确定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方针和重大措施。之后,党中央成立了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进一步加大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
交好两份答卷,是从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到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一贯要求;精神文明建设这一手也要硬,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题中之义。
中直机关选出的十五大代表刘云山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说,党的十四大以来,我们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作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作为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不断加强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为核心的精神文明建设,一些领导中存在的“嘴硬手软”现象得以扭转,全国出现了广泛参与、齐抓共管、有序推进、持续升华的良好态势,引发了中国人精神状态的深刻变化,精神文明建设有力地促进了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经济与文化互动——从最大的国情出发,在两个文明结合点上开拓,精神文明之花在沸腾的社会生活中盛开
几年前,广东的一本薄薄的《新三字经》在短短的时间里不胫而走,风行全国。
《新三字经》的内容包括孝敬父母、爱护手足、邻里和睦、待人诚信等等。将这样的一本小书定为市民道德教育读本,曾有人担心,正在推进现代文明进程的广东,提倡这些是不是有些落后于时代?
无独有偶,上海在市民中开展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等“七不”教育时,也有人疑惑:上海正在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抓这些事起点是不是太低了?
广东和上海的做法后来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热烈的呼应。各大城市从最基本的文明言行开始,有效地弥合了现代文明和市民素质之间的不协调。人们开始用欣喜的眼光重新打量自己和他人。
广东省选出的十五大代表于幼军说:精神文明建设也应当从最大的国情出发。过去很多空洞的说教苍白无力,脱离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人们的思想文化状况,打动不了人,起不到作用。5年来,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就是抓住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
从最大的国情出发,就有了分层次实施精神文明的思路,有了各种细化了的措施。在社会生活中讲社会公德、在行业生活中提倡职业道德、在家庭生活中倡导家庭美德。社会各阶层都被网络其中,社会全体成员均可在其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坐标,于是出现了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家庭的热潮。
从最大的国情出发,就有了声势浩大的“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和切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被百姓称为“民心工程”的“窗口”行业服务承诺制。多少年来挂在嘴边、贴在标语上的精神文明,落到了实处。
中央国家机关选出的十五大代表陈光毅一语道破:近年来以服务承诺制为代表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抓住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把握了两个文明的结合点,既是经济建设的好方式,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好形式。
影响深广的“质量万里行”,轰轰烈烈的“百城万店无假货”,以“良好的职业道德、娴熟的技术技能”为追求,最终风行大江南北的“青年文明号”……党的十四大以来,逐步发育成熟的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契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给精神文明的发展带来了活力和更强的生命力。
两个文明在互相激荡中比翼齐飞,精神文明建设贯穿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在沸腾的经济热潮中,涌现出了上海、西安、厦门、大连、张家港、绵阳等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先进典型,他们用事实交出了另一份令人信服的答卷。
政府与群众共建——从群众关心的事情入手,激发人民的创造热情,精神文明之风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激荡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适应市场经济的精神文明建设,更倡导超越市场经济意识的高尚道德精神。北京选出的十五大代表邱济隆感慨:党的十四大以来,我们党和各级政府在运用各种载体引导人民抵制某些消极影响、培养“四有”新人方面功不可没。
“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与经济建设各条战线上大大小小的工程相似,这些年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工程”——
“五个一工程”反映时代精神,弘扬主旋律,丰富了人民文化生活;“万里边疆文化长廊”修建各类公益性文化设施2850个,初步改善了边疆文化建设状况;“蒲公英”计划实现了农村没有儿童文化场所的零的突破;“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在希望的田野里催生了文明健康富裕的春潮,社会各界为文化扶贫携手共建“万村书库”,新闻媒体为弘扬正气纷纷实施“精品工程”……还有唤起人们社会责任感和良知的各种公益事业:希望工程、幸福工程、光彩事业、见义勇为基金会。
“忆往昔唯求柴米油盐,看今朝更思棋琴书画”,走向富裕生活的城乡人民渴望重建自己的精神文化家园。政府各部门各具特色的精神文化工程与广大群众隐藏在心中的热情相合,激发出生动活泼的创造。
于是,广东南海农村把80年代敲锣打鼓的“贺富”活动,演变为今天声势更盛的“贺文明”,被贺者荣耀乡里,掀起了家家争当文明户的热潮。
于是,上海组织百万群众看浦东;北大自发成立“爱心社”;大连有7万个学雷锋小组;杭州市民争相领养孤儿;一些城市创建“大众事业”社区文化;许多地方开展了“向不文明行为告别”活动,高高举起让百万群众唱主角的旗帜,大步迈向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水实无华,相荡乃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正如山东选出的十五大代表王树建所说,精神文明建设只有完全融汇到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去,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
道德与制度互补——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进步,培育更加丰沃的土壤,精神文明之树在广袤的中华大地生长
这是两个有关“红色”的故事。
1994年,在经济特区厦门出现了全国第一面室内国旗,不久五星红旗摆放到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办公室和会议室里,插遍了全国。
1996年,在首都北京举行的“红岩魂”展览盛况空前,最多时每天达3万人。
福建选出的党的十五大代表石兆彬对此曾有个精彩的阐述:开放使一个民族走向世界,但这个民族不能在走向世界的同时失落自我。
我们或许还记得1年前天津一家外资公司因拒绝军国主义色彩软件愤然辞职的3位普通中国青年,记得奥运会上中华儿女为祖国顽强拼搏的赤子情怀,记得百部爱国主义影视片、百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青少年心中燃起的热情……今天的中华大地上,精神文明建设正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向大众化、制度化、规范化推进,促进了全民文明素质的升华。
从市民文明公约、服务公约、村规民约、楼院守则,到文化管理、文化投入、文化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建章立制。5年来文化领域法规建设步伐加快,先后制定颁布了6项全国性行政法规,制定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300余项,各省(市、区)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及政策性文件近400项。
赵州桥的故乡河北赵县,近年来吸引了不少外国记者的目光。1990年这里诞生了全国第一个村民代表会议,庄稼人用粗糙的大手拿起了选票,参与村务管理。今天的中国村村都有自己的村委会,拿惯锄头的农民开始学着掂量民主的分量。
1994年,安徽肥东县农民因购买假稻种而蒙受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受害的127户农民将一张状纸送上公堂,为自己赢得了17万元的经济赔偿。肥东的案例在今天的中国农村已经屡见不鲜。党的十四大以来,共有7亿人次接受了法律常识教育,全国人民的法制意识逐渐增强,开始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无疑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面对上海市中心人民广场上海博物馆前拥挤的人流,一位外国学者曾不无惆怅地说过这样一段话:下个世纪,在越来越激烈的经济竞争中,还有哪个城市会在这样一个地方,投入这样的巨资,建造这样一座博物馆?
此时,十四届六中全会“切实增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的有关规定和管理制度已经开始实施,中央和地方财政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随着经济的发展还在逐年增加,大型标志性文化设施陆续破土动工……
这是一个迈步在现代化征程上的国度对现代文明建设的决心,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对世界的回答。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