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三条腿撑起新沈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9-09
第2版(经济)
专栏:

  三条腿撑起新沈阳
本报记者皮树义
傻大黑粗的沈阳变得秀气了!
近年到过沈阳的人会留下这样的印象:商业门店多,市场多,大街两旁的高楼底层几乎都开了门市,五花八门的商业招牌一个挨着一个;各类商品市场星罗棋布,从大街到小巷,都有市场繁华的身影。
7月份刚刚改造成步行街的中街,一改人车混行、拥挤不堪的景象。盛开的鲜花、精美的雕塑,映衬着密集的商家。不到1公里长的街上,140户商家各显身手,既有天益堂药房、亨得利钟表眼镜店等老字号,也有东亚商业广场、沈阳商业城等现代化大商厦,集商业、金融、娱乐、餐饮、游览为一体。
有300年历史的中街旧貌换新颜,是沈阳城市变化的一个缩影。
沈阳的经济结构正从畸重转向轻重适度,城市功能正从单一生产转向生产、流通、服务结合,沈阳正展现出经济中心城市的崭新面貌。支撑新沈阳的是第一、二、三产业这三条粗壮而又协调的腿。
三分天下有其一
说起来,你也许不信:全国最大的商场在沈阳——今年开业的东亚商业广场,建筑面积19万多平方米,全国第一,商品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沈阳有43个,其中6个入选全国百强市场,这两项都在全国领先;到著名的五爱市场一逛,已成了许多外地人在沈阳游览的首选项目。沈阳去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380亿元,在经济中的比重已高达49.2%,超过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就业人员近150万人,与第二产业大体相当,占全市就业人员的1/3;财政收入四成来自第三产业。
沈阳作为老工业基地,重工业发达,为共和国的经济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综合商品率国内领先。但是单一生产型的经济结构给沈阳带来了种种弊端:流通滞后,市场弱小,服务缺乏,生产循环不畅,群众生活不便,新的经济增长点难寻,就业渠道狭窄。这些反过来又限制了第一、第二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使企业改革和结构调整缺少回旋余地。
在企业改革中敢于探索的沈阳,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企业改革的认识:从搞好国有企业到搞好国有经济,从搞好国有经济到搞好城市经济,着眼于城市经济整体来搞好国有企业。第三产业的发展在沈阳经济发展战略中的位置也就越来越突出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沈阳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强化第一产业,优化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拓展城市功能”的城市经济发展战略,国有企业改革从单兵突进,融入了城市经济整体发展的洪流之中。
辽宁省委副书记、沈阳市委书记张国光,把沈阳城市的变化概括为:市场活了,流通广了,空间大了,财路宽了,生活方便了。
沈阳早在1979年在全国最先恢复开办城市集贸市场,现在已有集贸市场465处,形成了以专业批发市场、大市场为主体的市场体系,年成交额358亿多元,占全市社会商品零售额的42.6%。有生产资料市场65个,年交易额124亿元,劳动力、人才、技术、金融等生产要素市场有10家,各类市场中介组织1115个。
大市场、大流通,使沈阳中心城市的功能得以发挥,经济辐射能力增强。去年,全市实现社会商品零售额365亿元,比上年增长20.8%。近3年来,沈阳货币回笼连续居全国大城市之首,其中50%的货币回笼来自周边城市。
在以流通服务为主的传统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新兴第三产业也在崛起,信息咨询、科研技术服务、房地产等行业的比重已占第三产业的20%以上。
三足鼎立安天下
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
这是国有企业改革和调整中遇到的两大难题。只在工业的圈子里打转转,很难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反弹琵琶,把搞好国有企业放到整个城市经济的发展格局中,人们的视野豁然开朗。
第三产业的发展,不仅增强了政府财力,为反哺工业创造了条件,也为企业直接开辟了资金渠道。近几年,沈阳的金融市场为大中型企业筹集了160亿元的资金。一些位于闹市的工厂“腾笼换鸟”,通过转让土地给第三产业,获得了大笔资金和新的发展机会。
位于商业区的沈河区已有60多家工业企业搬到郊区,腾出厂址面积60多万平方米。沈阳金属网厂,原来厂房是间只有200平方米的平房,企业发展伸不开腿脚。1993年,该厂用动迁费在郊区新建了1000多平方米的厂房,并开发出新产品——日式餐饮烧烤帘,出口日本,一举扭亏为盈。
流通业的发展给工业产品扩大了销路。过去,工商局请国有企业厂长参观集贸市场,没有几个人去;现在,不少厂长主动带着职工进市场摆摊儿。工商局为企业进市场制定了优惠政策,去年共有近3000家企业到市场销售产品,成交额5亿多元。国有大商业企业也与工业企业联手,扶优创名,联合推销。
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大中型企业分流富余职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近几年,全市分流富余职工35万人,其中70%进入了第三产业。
现在工业办三产的积极性很高。在沈河区,工业系统办的商店,比商业局的商店还多。沈阳矿山机器厂有上万名职工,过去,谁也不愿离开工厂,“死也要死在‘矿山’”。如今,工厂通过“两分”发展第三产业,已分流了2200多人。一是把为生产、生活服务的运输、食堂等部门分离出去,走向市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二是分流一部分职工创办三产。这个厂三产红火,主业兴旺,去年实现利税5000多万元。
三角形是最稳定的。有了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就有了经济社会稳定的基础,尽管下岗职工比较多,尽管一些国有企业比较困难,但目前沈阳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第三产业的壮大。“东方不亮西方亮”、“买卖多了养活人”、“到处是市场之水,有条小船就能划起来”沈阳人这些形象的说法,道出了沈阳经济整体的活力和回旋余地。
有了活力和回旋余地,也就有了抗市场波动的能力。过去,国民经济一紧缩,沈阳经济就滑坡。比如,1981年,沈阳经济下降了7.3%;1989年仅增长了1.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4个百分点。但近3年多的宏观调控,沈阳经济不但没下滑,反而持续快速增长。1996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72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大中型企业产值增长7.3%。今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又增长9%,大中型企业产值增长8.3%。
三股力量打天下
发展第三产业,同样需要投入,钱从哪里来?沈阳市委、市政府提出国有、集体、个体一起上,三股力量打开第三产业的天地。
国有商业企业发挥优势,壮大经济实力,树立国有商业新形象,千方百计把买卖做大。一批大商场发挥了龙头老大的作用。沈阳商业城给名优商品当总代理,辐射省内外,每天光经销的“娃哈哈”饮料就有两个火车皮。大东副食商场现场做糕点,白条鸡生产线进商场,服务多种多样,信誉越来越好,年销售额2.9亿元,在全国副食行业独占鳌头。
区街集体经济成为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力量。和平区把下岗职工组织起来,发展家政服务。区里设立了家政服务指挥中心,街道设立家政服务中心,居民委员会设立家政服务站,小到修电熨斗、换煤气罐,大到房屋装修,服务项目几十个。小饭桌,解决了小学生中午吃饭难问题;大篷车,把商品送到居民家中。
个体私营经济是发展第三产业的生力军。市委、市政府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积极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1990年,在人们对个体私营经济一度议论纷纷的时候,市委、市政府发布了继续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文件,明确了对个体私营经济的管理体制,使个体经营经济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用沈阳市工商局局长盖世林的话说就是:“个体户,给点阳光就灿烂。”
要市容还是要繁荣?这是在发展第三产业中遇到的一个矛盾。沈阳市坚持从实际出发,把发展放在第一位,特别是在一些国有企业比较困难,下岗职工较多的情况下,更是想方设法开辟就业机会,同时注意加强管理,把繁荣和市容统一起来。为帮助下岗职工再就业,沈阳市工商局创造优惠条件,支持企业开办第三产业,鼓励下岗职工进入市场经营,从事个体私营经济,鼓励个体私营企业优先招用下岗职工。仅今年以来,工商局就为安置下岗职工和特困职工减免管理费270多万元。工商系统在57个大型市场中专门开辟了下岗职工摊区,为下岗职工办季节性批发市场、早市夜市、临时性摊区、营业线等临时性经营场所60多处,累计安置下岗职工近20万人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