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世界屋脊的曙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9-10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世界屋脊的曙光
新华社记者多吉占堆
这是西藏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好时光。
回眸过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短短十多年间,西藏高原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贫穷走向繁荣。她已跃上了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历史巨轮。
根据自治区政府的预计,今年西藏的农牧业形势喜人,可望在去年生产粮食78万吨的基础上迎来第十个丰收年。
几十年前,西藏的农业仍然是二牛抬扛、牦牛踩场、刀耕火种等形式的原始、粗放的生产方式,牧业则是纯粹的“靠天吃饭”。几代高原农牧工作者,致力于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变耕作技术和田间管理,加大草场建设,改良畜种,提高牧业防抗灾能力。近年来,科技部门又加大了基层实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使科学技术在农牧业生产中的贡献率逐年提高。
西藏“九五”计划已明确提出,到本世纪末,要实现粮油肉基本自给,贫困群众基本脱贫,多数群众的生活达到小康。这就意味着到2000年,西藏要生产粮食100万吨。尽管这些任务相当艰巨,但自治区党政部门对此充满了信心,理由就是目前经济良好的发展速度和运行质量。今年7月,西藏已正式启动“粮食自给工程”,将每年投入资金和劳务1000万元,以保证实现粮食自给。
在西藏广大农牧区,生产粮食和肉、酥油等畜产品,仍然是农牧民的主业,但已不再是唯一的谋生之路了。改革开放,不仅改善了农牧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更重要的是使他们的观念正在发生根本的变化。药剂灭虫除草、有计划地宰杀牲畜以提高商品率等与传统观念格格不入的生产方式,已开始成为农牧民的自觉行动。
观念的变化还在于从传统的生产、生活环境走向陌生的大市场,已是西藏农牧区一种渐涨的潮流。曲扎来自偏僻的山村邦纳,正在拉萨的一个内地“包工队”的建筑工地上参与修建一座大楼。他和同乡的小伙子们所进行的是一种全新的建筑方式,而且已顺应自如。
曲扎原先在家乡的一个矿上挖过一段矿,首次和汉族人有了密切的接触。从当初笨拙的比划开始,如今他能和汉族老板和工友们初步交流了。因此,他觉得在工作中没有什么障碍。
像曲扎这样的藏族年轻农牧民,在农闲时节出来打工、挣钱的人不在少数。而从他们中间,已涌现出了建筑队老板、经营农机的大户、运输专业户等拥有雄厚资产的乡村企业家。据统计,西藏农牧民的人均收入去年已达到960元,今年可望有所增长,而农牧民的生活内涵、生活质量也都有显著的提高。
1995年,又是一个举世瞩目的吉庆之年。在此前一年召开的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了西藏发展的根本方向及全国援助西藏的方针。为了迅速改善西藏的落后局面,国家和兄弟省市决定援助西藏建设62个工程项目。这时,西藏自身则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中央关心西藏,全国支援西藏,西藏怎么办”的大讨论。这一行动,触动了高原人长期形成的等、靠、要的思想,进一步激发起艰苦创业的精神。
62项工程的实施,掀起了世界屋脊上第三次建设浪潮。援助西藏的国家各部委和各省市纷纷追加项目和资金,工程概算投资由原定的23.8亿元增加到37亿元,到目前,已建成58项,为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助动力。
根据自治区政府的最新通报,今年上半年,西藏国民经济稳中有进,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发展势头强劲。畜牧业出现了多年来少有的好势头;积极推进两个根本性的转变,国企改革迈出可喜一步,已有5家企业经过股份制、集团化改造后成功上市;非国有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区个体工商户达4万多户,私营企业189家,从业人员约6.3万人,外资企业74户,注册资本9388万美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