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情洒创业路——记安徽八一化工集团党委书记张玉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9-12
第11版(党的生活)
专栏:

  情洒创业路
——记安徽八一化工集团党委书记张玉启
张庆华
1987年,当安徽省蚌埠市八一化工厂处于低谷时,张玉启走马上任。说实话,谁也不想从一个红火企业的书记改任特困企业的书记,但作为一个经过多年军旅生涯考验的转业干部,张玉启坚决服从组织安排,果断地挑起八一厂的重担。
在短短的二十多天里,他走遍了企业的每一个角落,从深入基层召开座谈会,全面了解职工的心态,到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发挥党员的模范作用;从积极参与各项重大决策,制定企业改革规划,到沟通班子成员之间的思想,形成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的局面……人们惊奇地发现,张玉启说话办事,总有一种雷厉风行、快刀斩乱麻的作风。他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不越位,不犯规,敢于担当风险,知难而进。一些对工作不负责任、扯皮推诿的人从中看到一面镜子,就是那些自由散漫、调皮捣蛋的典型也不敢胡作非为。
企业当年扭亏为盈,张玉启说这是厂长的功劳,厂长则说这是书记的结果。其实,论两人的关系,可谓配合默契、相得益彰,每当厂长出差办事,张玉启里里外外一把手,比个婆婆管得宽,从人、财、物,到产、供、销,保证畅通无阻,不出差错。当然,要做好这些事情决非一日之功。张玉启着迷似的钻研起化工,寒来暑往,冬去春回,他以书本为伴侣,把实践当老师,虚心向经验丰富的工人师傅请教,就是出差或到外地学习,他也要去同行业取经探宝。可以说,他的工作天天是从生产一线开始,忙至很晚才回家,一本本《工作手册》上密密麻麻地记满各种信息和情况,简直就像百科全书,难怪他在参与决策,判定规划,开拓市场,强化管理等方面,时常有独特见解。
厂长钦佩、信赖他,他也更加维护厂长的中心地位,为其排忧解难。一次,他在回收“职工家庭问卷”时发现,一些职工面对企业名声在外,经济效益逐年递增,不免产生“船到码头车靠站”的思想,甚至有人认为,企业年年投资搞技改,年年开发新产品,万一市场有变化,岂不是工人最倒霉。张玉启感到问题的严重,及时召开了党员干部会议,要求全厂职工大讨论,同时带领党委一班人深入基层班组,宣讲各种思想带来的负面影响,激励职工放下包袱,轻装上阵,为发展壮大企业出主意,想办法,提建议,献良策。此举不仅鼓舞了大家奋进不息的斗志,而且加速了八一厂经济建设的腾飞。
在此后的日日夜夜,张玉启一直在思考,搞好企业需要职工的凝聚力,而领导干部以身作则才能稳固企业的根基。为此,张玉启自觉做到掌权不谋私,当官不特殊。随着他的名声越来越大,请他批产品给红包的有之,提着重礼要求调工作的有之,托关系、找后门帮忙说情的有之,而他一概拒绝那种办事要请、花钱靠送的不正之风。一次,一位老战友找到他,想倒腾20吨产品,如果办成此事,可从中提取三四千元的好处费,张玉启也尽了老战友的情谊,岂不两全其美?但他硬是搪塞了过去,老战友说他不够意思,再也没有找过他。可要是遇到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张玉启毫不含糊,厂里有几位职工的家属住在农村,人口多负担重,生活十分困难。张玉启知道后,跑上跑下的找到有关部门,将其家属调来妥善安置,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张玉启对党的事业的不懈追求,对企业励精图治的拼搏精神,使他赢得了群众的普遍赞誉,获得了安徽省优秀军转干部、安徽省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蚌埠市优秀党员等称号。干部、安徽省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蚌埠市优秀党员等称号。(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