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一个世纪后的回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9-13
第5版(十五大专版)
专栏:十五大感怀

  一个世纪后的回答
范敬宜
一个庄严、沉毅的声音在人民大会堂里回荡。它驾着电波,通过荧屏、广播,传遍全国城乡,在亿万中国人民心中卷起百丈波澜。
“我们党对中华民族的命运担负着崇高的历史责任。
“回顾百年,从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中华民族蒙受巨大屈辱,国家濒临灭亡边缘,到2000年中国在社会主义基础上进入小康,大踏步走向繁荣富强,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百年巨变得出的结论是: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才能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这是1997年9月12日上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报告。气势磅礴的第一部分“世纪之交的回顾和展望”,用政论式的语言回顾中国人民一百年来的斗争,展望下一个世纪中国人民将为之奋斗的宏伟目标,赢得了全场的热烈掌声。
在会场外收听收看实况转播的人们,年龄不同,职业不同,经历不同,对这番讲话的感受也各有不同。饱经沧桑的老人,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年富力强的中年,心情振奋,意气风发;风华正茂的青年,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我呢,纷飞的思绪不知怎么突然落到了江泽民同志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的文治堂。
文治堂,是纪念交通大学前身南洋公学校长唐文治先生的一座建筑物。曾任礼部侍郎的晚清大儒唐文治,学识渊博,思想开明,1902年英王加冕,他以参赞衔随使赴英祝贺,兼访法、美、日、比等国,“途经八万里,为时十七旬”,回国后将所见所闻写了一本十余万字的《英轺日记》,详尽介绍“飚轨电邮,呼吸万里”的英吉利,“林麓翳荫,万物棣通”的法兰西,“名城大都,星缀玉峙”的美利坚,“兄英师德,自奋东方”的日本,呼吁中国应当打开眼界看世界,卧薪尝胆,力谋自强。他幻想有朝一日,中国能够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当然,在旧中国,这种幻想只能幻灭。四十年代,我曾亲眼看到已经年逾八旬、双目失明的唐老夫子用苍凉的声调向弟子们背诵他的《英轺日记序》:
“自兹以往,欧亚学界之中,我庠士其竞胜于礼义乎?我政家其竞胜于经济乎?我兵家其竞胜于武力乎?我农工商其竞胜于产殖乎?……”
这实际上是代表当年志士仁人发出的一种“天问”,一种向历史的发问。可是,“自兹以往”,国势日衰,江河日下,谁能回答这个发问?谁敢回答这个发问?谁配回答这个发问?
唐文治先生当然不可能预见到,能回答、敢回答、配回答这个发问的只能是中国共产党。今天,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上对百年巨变作的结论,就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这个发问的豪迈回答。戏剧性的是,这个回答距唐文治老校长写《英轺日记》是整整九十五年;如果加上到2000年完成“九五”计划,实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到本世纪末使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的奋斗目标,几近百年。正是:百年前的悲凉问号,百年后的圆满答案。
短短六十六个字的结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几代中国人民用血水、泪水和汗水写成的!我们可以告慰一百年来为中华民族的命运而奋斗的三位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以及无数英烈的在天之灵了。
敢于对历史负责,也必然敢于对未来负责。在这样伟大的党领导下,我们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定胜利充满信心,充满希望,充满憧憬……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