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并轨——静悄悄的改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9-13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

  并轨——静悄悄的改革
“上大学是一种投资”已成为许多人的共识。面对几千元学费,绝大多数新生和他们的父母显得很坦然。
今年是高校招生全面并轨的第一年,记者在高校采访,没有听到家长们抱怨交费上学,虽然他们当中有许多人曾免费上完大学。
北大数学系的小张,哥哥在读研究生,家里一下子要掏两人的学费,这对都是国家公务员的父母来说,负担并不轻。但他父亲没有为难情绪,对记者说:“那也得供。”一位法律系女生的父亲说,每个月少说也得给孩子500元生活费,这一下子就占去了全家月收入的1/3,家里另外三个人的日子就得紧着点过了。力学与工程科学系的杨俊从家里带了4000元,记者问,家里一次拿出这么多钱,能行吗?他回答说,家里尽管穷,但在这方面还是想得开的。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新生须交的学费、杂费、住宿费、军训费等合计起来,共3345元。会计学系新生徐艳的父亲说:“供养一个孩子上大学还行。现在投入一点是值得的,孩子多学点本领,今后工作会更方便。”徐艳的姐姐刚从这所大学毕业,她说:“以前我们每年的学费是450元。现在上大学的费用普遍高了,这也是合理的,教育经费各方面都得分担一点。”“反正都是为了孩子。”劳经系一位男生的父母说,除了学杂费,每月还要给孩子三四百元生活费。他的儿子插话说:“不要超过500元。”在新生宿舍,一位母亲一边指导儿子整理床铺,一边对记者说:“家里经济条件还可以,花钱方面一是不能亏待了孩子,二是不能让孩子乱花。”
孩子在校的生活条件如何,似乎比交费多少更受家长关注。不少家长来校后都非常关心学校生活、服务设施是否齐全。有位来自西安的家长更是细心,他把北大学生宿舍周围环境和食堂都“考察”了一遍,结论是“管得不错”。在中国人民大学食堂,有位正在帮孩子办理就餐卡的家长说:“其实多交点钱没什么,我们就希望孩子在这里住得好点儿,吃得好点儿。”
并轨对新生似乎也没有产生什么影响。在北大计算机系的一个新生宿舍里,记者问一个学生,家里已给了2500元的生活费,够不够以后几个月花?他说,不知道,不够再让家里寄呗!面对这样一个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的孩子,记者哭笑不得。
开学之初,并轨的影响不是很明显。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并轨会让这些孩子体会到生活的艰辛,敦促他们尽早树立自立意识。正如北大招生办主任初育国所说,并轨肯定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就看学生如何对待它。
事实上,高校招生全面并轨,使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不仅要承受学业上的压力,还要承受经济上的压力。从一开始,压力更多地成为一种动力。清华大学19岁的廖建忠来自湖南郴州市永兴县,爸爸是普通工人,妈妈务农,弟弟妹妹都在上学,他上学的费用一部分靠亲戚资助,一部分是贷款所得。经济上的困难并没有把他压倒,他上高中时就自学了高等数学,到了清华,他最大的愿望是好好学习,同时打算通过勤工俭学来完成学业。
为了鼓励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北大设有多种奖学金、助学金、贷学金,覆盖面大约是全校学生的1/3。另外还有些勤工俭学的项目,家庭困难的学生也完全能够正常地读完四年本科。家庭实在困难的学生,还可以申请免交学费。其实,北大收费并不高,新生进校要交的钱一共是2500元,学费2000元,住宿费500元。
师范大学并未受到“全面并轨”的“冲击”,国家规定师范类专业免交学杂费,师范生每个月还可享受79.5元专业奖学金,这给不少家庭减轻了经济压力,对家长和考生具有很大吸引力。据调查,北师大的学生50%以上是来自城镇和农村的高分考生。就连这里的非师范专业,新生的考分都很高,因为非师范专业每年2000元的学杂费在首都高校中并不算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