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儿行千里母担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9-13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

  儿行千里母担忧
举家送子入学的现象曾引起普遍忧虑,尽管今天仍有热心教育的人士提出不同看法,但它已不再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8月底9月初,京城高校又迎来了一年一度新生入学的日子。北京站、北京西站的站前广场上,高校的迎新接待站格外引人注目。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在家长的陪同下,从这里走进彩旗飘飘的大学校园。
9月5日,北京站。8时50分,北京大学的接待站前已站满了等候校车的学生和家长。校车迟迟不来,家长比学生更着急。校车一到,家长最先冲上去为孩子占座位。
因为车少人多,有些挤不上去的家长不免埋怨起来。北大负责调车的老师说:“人这么多,车根本安排不过来。你看看,哪一辆车上不是2/3的家长?”的确,来报到的学生基本上都有父母两位家长陪同。接学生的车更多地接了家长,这是校车无法满足需求的原因之一。
家长送孩子上学,是一个早就受到“抨击”的老话题,然而今天它已成为一种风气。说到送孩子的原因,学生家长张润和一口气总结了三条。一是有必要。研究生还有被拐卖的,高中刚毕业的孩子能让她一个人来吗?这一条得到了家长们的普遍赞同。二是有实力。花自己的钱送孩子上学,有什么不行?一位来自黑龙江的家长说,之所以一家三口全来,就是想趁这机会逛逛北京。三是有兴趣。张润和夫妇都是“老三届”,只在“文革”时走进过乱哄哄的大学校园。这回女儿肩负着两代人的希望考入北大,他们也正好一睹中国最高学府的风采。
在清华大学、北师大、人大、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学校,记者同样发现,九成以上的新生都是由家长送来入学的,送孩子的家长比新生还要多。在清华大学10号楼门口,记者碰到一位从湖北襄樊来的家长,他告诉我们:“孩子的自理能力差了点,从小学到高中一直跟在父母身边,自己从没出过远门,这次离家这么远,不送来不行。”北师大新生张彦的父亲说:“单位里谁家孩子考上大学,家长都送。我们就这一个孩子,能上北师大这样的名牌大学,我们很高兴,当然要来送了。再说我和他母亲都没来过北京,也顺便来看看。”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一位北京籍新生入学时,叔叔开车,爸爸、妈妈、奶奶都一并赶来,场面颇为隆重。一位来自江西的家长告诉记者:“孩子也不让送的,但他妈妈不放心。”有的同学说:“家长一定要送,我也没办法。”
几乎在每一个新生宿舍里,都能看到家长为孩子铺床叠被、擦洗桌凳的身影。难怪不少新生说,家长来送,真是方便多了。在北大30号楼化学系的一间女生宿舍里,挤满了6位学生的家长。看到记者进来,一位家长指着收拾整齐的床铺说:“这可都是孩子自己干的!”其余的家长则纷纷表示,床是“合作”铺的。
也有些新生是自己来的。北大力学与工程科学系的杨俊,来自安徽农村。这次,他自己从芜湖出发到南京,再从南京坐火车到了北京。他说,父母也想送,但他拿录取通知书上“尽量不要送”的声明说服了他们。他觉得自己长大了,能自己做好自己的事。从他刚毅的脸庞和简单的行李上,可以看得出这是个早已自立的孩子。数学系来自广西农村的谢兵永说,有父母来当然好,可是自己的父母没什么文化,到学校来也帮不上什么忙。这个曾到北大参加过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集训的小伙子,早已把北大摸了个门儿清。计算机系一位来自浙江临安乡下的新生端着5块钱一份的盒饭,边吃边说,这次从家里带来的4800元,有一部分还是借来的,家里不宽裕,父母根本不可能来送。
送与不送,其原因众说纷纭。许多家长和新生认为,媒介和社会不必对此大惊小怪。送了,并不意味着孩子自立意识和能力差,反之亦然。家长的话说得好:“我们也就是呆一两天,今后还不是要靠他们自己?”显然,不能简单地以此来评说孩子的自立能力。如今,父母送或不送,已不再是一个沉重的话题。(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