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林业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9-11
第9版(理论)
专栏:

林业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江泽慧
林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又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资源,具有维护地球生命、改善人类生存空间的生态价值。林业在实现国家经济、社会和可持续发展中,始终处于“优化环境与促进发展”的基础和主体地位,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保障和支撑作用。林业在国土保安和改善生态环境中的主体地位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前途命运。当日趋恶化的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构成严重威胁的时候,人们首先把希望的目光移向林业,移向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又一次将森林摆到十分重要的位置。中国政府作为国际社会的重要成员,认真履行环境与发展的义务和责任,加紧落实后续行动,率先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并把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列为国家的长期发展战略。为了全力保护整个生命支持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我国正在建设中的10大生态防护林工程,已经发挥了巨大的生态效益。实践表明,林业作为环境建设的主体,是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
从缓解地球“温室效应”方面看:当前,由于全球大气中CO2浓度升高而引起的“温室效应”,已成为世界各国最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据科学测定,从1886年至今的110年中,地面大气温度已升高0.5摄氏度—0.7摄氏度。研究表明,当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到当前水平的2倍时,全球气温将升高1.5摄氏度—4.5摄氏度,由此而产生海平面上升0.3米—1.0米,全球30%的人口势必迁移。陆地生态系统碳贮量约达5600亿吨—8300亿吨,其中90%的碳自然存贮于森林之中,森林每生长1立方米,大致可吸收、固定350公斤CO2。
从防治荒漠化方面看:荒漠化是世界10大环境问题之首。我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总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7.6%。根治荒漠化在于发展林业,建立农、林、牧、水有机结合的体系。
从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方面看:我国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人均占有量只有271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由于森林覆盖率低,加上盲目开荒和滥伐森林,水源涵养作用受到削弱,加剧了水土流失。据统计,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平方公里,每年流失的养分相当于4000万吨化肥。建国以来,我国已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8万平方公里,累计拦积泥沙355亿吨,增加产值630多亿元,每年增加保水能力180亿立方米,减少土壤侵蚀量11亿多吨,有效地保护和改善了国土生态环境。
从防灾减灾,确保农业稳产方面看:近些年来,我国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增多,频率加快,危害加剧。全国年均成灾面积呈上升趋势,80年代是70年代的1.7倍,是50年代的2.1倍。这与生态脆弱、林业不发达密切相关。据国内外研究资料表明,森林对洪峰的最大削减量可达50%左右。同时,森林在增加降水、减弱风速、改善农业小气候等方面功能十分显著。举世瞩目的“三北”防护林建设,有效地保护了850万公顷农田和120万公顷草场,粮、草增产率达15%—20%。研究表明,在同样的土地、光热水条件下,建立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可明显提高土地生产力。
从维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看:我国是世界上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据统计,植物种类占世界总数的10%,高等植物有2.7万余种,居世界第三位,其中被子植物占世界总科数的53%以上,被誉为被子植物的故乡。我国现有兽类约450种,鸟类1186种,两栖类196种,爬行类315种,共计2000多种,占世界总量的10%。这些物种有50%以上在各类森林中栖息繁衍。我国政府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全国已建成799个各类自然保护区、26个濒危动物繁殖研究中心(基地)、230处野生动物人工繁殖场,使一度濒临灭绝的大熊猫、扬子鳄等近10种濒危种群开始恢复发展。全国珍稀动植物野外种群明显增加。林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
提供丰富的林产品,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多方面的需要。国外林业发展的经验表明,林产品的供应对促进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979年至1990年间,世界林产品出口总额从413.15亿美元增至974.70亿美元,年增长率为7.41%,并继续保持增长的势头。1992年统计,全球木材产量的1/4已进入国际市场,进出口贸易值达1033亿美元,占世界商品贸易值的3%。1995年我国林业总产值达1846亿元,其中经济林产值达500亿元,木材及木制品出口创汇32.5亿美元,为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并已成为我国山区综合开发和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林产品的需求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供需缺口进一步拉大。同时随着需求结构的变化,又蕴含着很大的林产品潜在市场,木材需求量仍呈上升趋势。
加快发展以木本粮油为主的经济林,积极参与实施国家农业“2116”工程。21世纪中叶,当我国人口进入16亿高峰期时,如何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吃饱、吃好的问题?最近,国家正在制订实施农业“2116”工程计划。而丰富的森林资源,则是人类未来食品营养和饲料来源的重要基地。我国现有木本粮食林面积约266.7万公顷,产量17亿公斤,开发前景广阔。此外,农林复合经营也是增产粮食的重要途径。我国平均每年新增幼林地约200万公顷左右,其中一部分可结合抚育进行林粮间作,达到农林双丰收的目的。
综合开发山区、沙区和湿地特色产业,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消除贫困、共同富裕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目前,我国有贫困人口5800万,主要集中在边远山区、沙区、滩涂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这些地区基本农田人均只有0.022公顷(0.33亩),自然条件差,自然灾害多,有的缺乏基本的生存和发展生产的条件。特别是山区和沙区,占我国国土面积的80%,人口占全国人口的65%,我国592个贫困县,有496个在“两区”。实践表明,我国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潜力在山,希望在林。近年来,林业部门着重抓了山区林业综合开发,加快了脱贫致富的步伐,结合林种、树种调整和优化结构,走以发展干鲜果品、木本粮油、花卉、药材、饲料、香料等经济林为突破口的路子,效果十分明显。
缓解人口压力,提高人口素质,促进区域经济迅速发展。人口基数大,素质较低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实施“科教兴林”战略,对于缓解人口压力和提高人口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一是林业的发展,可以创造广泛的就业机会。以山区为例,据测算,以林为主的山区综合开发,5年内可转移山区剩余劳动力1500万人,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10%左右。平原、半平原地区918个县,已有700个实现林网化,面积达3200万公顷。由于林业的发展,不仅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也增加了就业机会。二是社会参与林业。通过社会参与林业的发展可以对人口的流动、迁移加以引导和管理,从而对缓解人口压力起到重要作用。三是把各种林业组织办成育林育人的场所。我国有国有林场4200多个,职工55.8万人;国有苗圃2283个,职工4.8万人;乡村林场15万人;林业工作站5万多个;此外,还有一大批林业企业。各种林业单位可以通过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和专业科技培训等多种形式,培养“四有”职工队伍,增强职工的整体素质。林业在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把林业放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系统中进行定位,使其成为全民、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林业。发达的林业是国家富足、民族繁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随着现代化建设与人类文明的进步,我国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粮食、能源等诸多严峻的问题,愈来愈依赖于林业的持续发展。最近,江泽民总书记关于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的重要批示,高瞻远瞩,从历史和战略的高度,把“植树造林,绿化荒漠,建设生态农业”作为实现“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重要前提。因此,把林业放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系统中进行定位显得尤为重要。其一,林业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产业,具有多种功能和多种效益,应该放在重要位置上;其二,林业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在国家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应从总体上确立林业在优化环境、促进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其三,森林文化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满足人们精神需求、陶冶情操、增进人民健康水平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随着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深入开展和公民环境意识的日益增强,一个群众或社会团体自觉参与的造林绿化活动正在悄然兴起。作为政府投入为主体的国有林业的重要补充,应当给予鼓励与支持。“八五”期间,我国森林覆盖率仅提高了一个百分点。按照这个速度,我国森林覆盖率由现在的13.92%提高到23%,至少需要40年—50年。摆正林业的位置,依靠全民、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办林业,形成“政府支持,专家指导,鼓励投入,谁种谁收”的激励机制,不失为一条实现林业持续发展的良策。
坚持植树造林,绿化祖国,保护和扩大森林资源是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应从建立林业生态、产业两大体系的速度与质量角度:(1)调整资源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在科技进步作用的驱使下,以发挥结构效益为目标,加强宏观调控,强化计划的导向作用,最终实现需求引导和促进有效供给。(2)注重资源质量,促进资源增长。发展森林资源要实行数量和质量并重的原则,争取在改善树种结构,集约经营,提高良种普及率、林地生产力和木材利用率等方面上一个新水平。(3)抓住主阵地,加强林区建设。包括改变“重取轻予”的林业政策,加强林区的经营与管理,开展综合利用等。
进行一次“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林业持续发展的支撑作用。1996年9月,江泽民总书记在接见全国星火计划工作会议代表时明确指出:“中国的农业问题、粮食问题,要靠中国人自己解决。”“这就要求我们的农业科技必须有一个大的发展,必然要进行一次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林业是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行业相比,具有周期长、投资大、风险多、社会公益性强的特点,属于劳动密集、资金密集、资源密集型产业。这种客观上的弱势,不应成为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包袱和障碍。在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中,林业必须通过促进、加速单项技术的重大突破和对现有林业技术的组装配套,全面提高林业科技的总体水平,实现林业超越常规速度或规模的飞跃式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把“进行一次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促进林业和山区、沙区、林区经济的持续发展,作为近中期林业科技工作的中心任务。
加快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和新的运行机制。森林的主体屏障作用和多种生态功能,已被世人所公认。然而,中国毕竟是一个少林国家,占世界22%的人口仅拥有占世界3.3%的森林资源。在广阔的国土上,特别是在江、河、湖、海地区和干旱、半干旱地区,营建大规模生态公益林已迫在眉睫。经过近20年的努力,我国现有生态公益林规模已经达到2513万公顷,约占全国森林面积的1/5。但这个速度与规划要求相差很远,应建规模与同期实际投入悬殊很大。因此,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形成“国家投入一部分,受益者承担一部分,生态公益林经营者创收解决一部分”的投入机制,是国家合理调节经济利益关系的好办法。它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森林生态效益“公众受益,主要由林区负担;相对富裕地区受益,主要由贫困地区负担”的不合理状况,有利于尽快形成“谁受益,谁补偿,全民受益,政府统筹,社会投入”的新型运行机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