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阅读
  • 0回复

同情的艺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2-21
第9版(读者之友)
专栏:识见录

  同情的艺术
陈君华
渴望同情是人的天性。一位心理学家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了这个秘密:“小孩子急于展示他的伤口,甚至把小伤口弄大,以求得充分的同情。大人为了同样的目的展示他们的伤痕,叙述他们的病痛,特别是外科手术的细节。”那么,乐于同情,便是一种美德。但同情的滥用也会给人带来伤害和痛苦。因而,学会同情,是一门学问颇深的人生艺术。
同情要怀平等之心。弱者需要同情,但同情弱者不可有强者的优越感。权贵对下属的赏赐,富豪对饥民的施舍,皆是居高临下的怜悯,而不是平等相待的同情。我们对待落水之人,只须默默伸出友爱之手援其上岸,而不必喋喋不休寻根问底,也不必泪眼淋淋呵护左右。人皆有自尊心,同情应该像一缕春风吹拂心田,使这种自尊心复苏、成长,而不能像一股潮水去淹没心房,使其憋闷萎顿。在全国开展的儿童手拉手活动中,许多城里孩子并不把乡间贫穷孩子当成可怜的救济对象,而是当成可爱的朋友和可敬的“老师”,从他们身上学习刻苦、自立和奋发向上的精神。人与人之间的同情是一种心灵上的双向交流,而不是单向施与。我们同情别人,同时也感到自己心灵的扩大和人间的温暖。
同情不能沦为溺爱。有学者指出:“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有可能挫伤一个人自信自强的能力,不是促进反而阻碍了他的发展。”“真正的援助必促成自助,促成自助的援助才是真正尊重人的援助。”因而我们的同情,要有所节制:恰逢其时,危难之际鼎力相助;恰到好处,投薪助燃不代其劳。要有所升华:重在精神援助,助人扬起生活之帆;妙在助而无痕,促人自立自强。
同情要联成“屏障”。个人的同情心如同一粒沙子,即使贵如金子,也抵挡不住不幸潮水的冲击;众人的同情心如同一道“屏障”,巍然拱卫着生活的幸福和安宁。当我们把体现同情心的个人行为汇集成社会行为时,便获得了一种意想不到的“放大效应”。参加希望工程,点燃了民族未来的希望火炬;加入扶贫行列,催动了全民共富的滚滚车轮……正是通过这些社会性的援助行动,我们走出了以往仅仅同情亲人和熟人的狭小天地,克服了同情心时隐时现、时弱时强的不稳定状态,从而进入了一种坚定、自觉、博大的全新境界,也使同情心获得了源源不断的现实动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