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走中国式扶贫道路——反贫困战略评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2-21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观察

  走中国式扶贫道路
——反贫困战略评述
本报记者彭俊
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经常说的一句话,也是写入《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第一句话。中国的反贫困战略,经过十几年不断的调整、完善、发展,不仅体现了鲜明的社会主义性质,更体现了浓厚的中国特色,并在实际工作中日益显示出强大的威力。
救济,还是开发?
扶持贫困地区尽快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贯方针。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来,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工作。
初期的扶贫工作是救济式的,其中属“三西”扶贫最典型。从1983年起,国务院对“贫瘠甲天下”的“三西”地区进行重点扶贫建设,每年两亿元专款,一掷十年,成效卓著。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在一些生产、生活条件极端恶劣的地方,解放几十年了,仍有部分群众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房不挡风雨。救济,在短期内确实能解贫困群众温饱的燃眉之急。救济式的扶贫战略,在实施之初,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然而我们又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贫困面积较大,政府财力有限。少数发达国家纯福利性的救济扶贫方式不符合中国国情。而且长期救济,会使贫困地区群众产生依赖思想,失去自我发展的“造血”功能,难以从根本上持续、稳定地摆脱贫困。
1986年,国务院成立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随后提出:扶贫工作要完成从单纯救济向经济开发的根本转变。
今天,不论广大扶贫工作者,还是贫困地区的老百姓,都已经充分认识到:从救济到开发,变输血为造血,是脱贫致富的一条必由之路。并且,随着开发式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各地出现了开放开发、异地开发、公司农户、“能人的脑子”“穷人的膀子”等等多种方式,使开发式扶贫工作得到了更深入的发展。
富县,还是富民?
80年代中期以来,在开发式扶贫的方针确定下来之后,全国扶贫工作就一直采用以贫困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即以富县促富民的政策,力图以一方经济的发展,辐射、带动贫困农户脱贫。
经济界为这种政策归纳了一个“涓滴”的理论,即“大河有水小河满”的道理。这一战略,使中国的贫困人口由1986年1.25亿人迅速减少到1993年的8000万人。
事物是发展的。专家们经过研究认为:当一个国家的贫困人口降至该国总人口的10%以下时,区域经济发展的成果,很难使最贫困的人口直接受益。1993年,我国贫困人口发生率下降到8%以下。随后,贫困人口减少的速度即呈放慢趋势。因为最后剩下的贫困户,往往居住在自然条件最恶劣的地方,没有专门的扶持政策,很难使这一部分人迅速脱贫。
“八七计划”要求在本世纪末基本解决全国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任务重,时间紧,亟需对现有的扶贫政策目标瞄准尺度进行适当调整。扶贫扶到户,是这种调整的主要方向。具体地说,扶贫的资金、扶贫的政策、扶贫的各种力量,不仅要到贫困县,还要到贫困乡、贫困村,更要到贫困户。当然,并不主张扶贫资金简单分到户,那样往往不利于发挥资金使用的规模效应。主张的是:扶贫的成果要能覆盖到最贫的贫困户。
富县、富民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单靠谁或忽略谁,都不可能把工作做好。对这个问题目前有不同理解和看法,尤其是贫困县县一级领导干部,他们感到很为难。这里面涉及到基层领导政绩考核体制的问题。不同地方对政绩考核需有不同标准,考核贫困县领导不宜过多采用一些不切实际的经济指标,这一点已经引起有关部门高度重视。
上工业,还是干农业?
扶贫的方式、重点确定之后,接下来就是产业选择的问题了。选择什么?是上工业,还是干农业?这也是扶贫工作中的重要战略问题。
从比较效益看,生产工业产品比生产农业产品附加值高,收益相比也较高。
但是,扶贫工作所要选择的项目,除了纯粹的经济效益外,还得考虑两个重要因素:第一,是否适合贫困地区的发展条件;第二,是否能最大范围地使贫困户从中受益,解决温饱。
贫困地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设施不全,老百姓文化水平较低,难以满足工业项目对交通、水电以及工人技术水平等条件的要求,此其一;在贫困地区办一个工厂,最多吸纳几百上千名工人,对贫困户覆盖面少,此其二。
实际上,在过去的10年间,贫困地区所上的工业项目中,相当多的以失败而告终,甚至成了贫困县的包袱,更无从帮助贫困户脱贫。
换一种思路呢?工业不行,农业怎样?农业项目对客观条件的要求比工业项目低一些;立足当地资源,农业一经发展起来,可以辐射千家万户,最大范围地解决贫困户的温饱问题。
把有助于直接解决群众温饱问题的种植业、养殖业以及种、养加工业作为扶贫开发的重点,已成为贫困地区领导干部的共识。可以说,着重抓农业,是继开发式扶贫、扶贫扶到户之后,中国扶贫战略的第三个重大调整。(附图片)
每年以13.6%的速度递增的广东省淡水养鱼业1996年又获丰收,总产量达150多万吨,连续5年保持全国第一。图为淡水鱼主要产地顺德市勒流特种水产养殖场的工人正在捕获鳗鱼。
新华社记者潘家珉摄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冬羔喜获丰收,至元月中旬,已接冬羔近30万只,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新华社记者王精业摄
陕西省走开发扶贫的道路。柞水县80岁老人代应成在政府支持下靠养羊脱贫致富。 雷宁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