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艺术表演团体呈现勃勃生机——党的十四大以来文艺院团体制改革述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9-14
第4版(要闻)
专栏:

  艺术表演团体呈现勃勃生机
——党的十四大以来文艺院团体制改革述评
本报记者
回眸文艺院团改革历程,人们分明感到,逐渐摆脱原有体制束缚的艺术表演团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始步入柳暗花明的新境地,呈现出勃勃的生机。
作为文化体制改革先导的艺术院团改革,在党的十四大以来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实践,为文艺事业的进一步繁荣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艺术表演团体的根本出路在于不断深化改革
长期由国家统包统管的艺术表演团体,面对经济运作方式的转变,在演出、人才、经费、管理等方面,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矛盾和困惑。一个时期里,许多演出场所“门前冷落车马稀”。演出变成任务或负担,出现不演不赔、少演少赔、多演多赔的尴尬局面。靠国家投入排演的剧目,有的仅演几场便束之高阁,许多耗费巨资制作的服装道具成为“一次性餐具”。演出积极性受挫不说,艺术表演团体的凝聚力锐减。
许多演员几年、十几年没有演出机会,艺术青春白白流逝。另一方面,不少演员开始“走穴”,“穷庙富和尚”现象时有所见。
许多院团经济上入不敷出,国家不断增加的投资,往往被膨胀的机构和人员所消耗。
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后,我国艺术表演团体的现行体制和各种运行机制,不仅越来越滞后于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而且已经严重影响了艺术生产力的发展。文艺呼唤改革,改革势在必行,这个严峻课题历史性地摆在了14万艺术表演队伍和广大文化管理工作者面前。
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涉及到我国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许多领域,需要有一系列相应的改革和政策调整。
江泽民总书记在1994年12月纪念梅兰芳、周信芳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强调,要增强民族艺术的活力,建立一种民族艺术自我发展的新机制。
李鹏总理在八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进一步指出,改革文化体制是文化事业繁荣和发展的根本出路。
党中央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强调了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同时指明了改革的方向。
1993年悄然启动的中直院团体制改革,历时三年取得突破性进展,国家剧院团的导向性、权威性有力地体现出来。省直和地市县的剧院团改革也在有序进行。
全国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和全国艺术表演团体工作会议今年1月和7月分别召开,中央有关领导提出,要借鉴中直院团和一些地方院团的经验,学习和借鉴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国外的有益做法和经验,比如签约制、演出经纪人制、演出季制、保留剧目制等等的长处,最终通过改革探索建立剧团生存发展的新模式,逐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办艺术院团为主体的、多层次、多形式的艺术表演新体系。
围绕解放艺术生产力,积极稳妥地推进内部机制的变革
深化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需要解决许多突出矛盾,比如规范演出市场,建立健全有关法制,优化外部环境等等,但关键在于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其中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改革是重点和难点。
改革之初,从绝大多数文艺产品既要进入流通领域又具有自己的特殊性这一基本点出发,围绕解决阻碍艺术生产力发展的症结所在,总结各地改革的经验教训,在深入调研、周密测算、反复论证、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文化部提出了改革的指导思想,即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势相适应,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相一致,与文艺自身发展规律相符合;又理清了基本思路,即进一步理顺国家与院团,院团与演职员之间的关系;还确定了长远目标——建立科学合理的布局结构,充满活力的运行机制和长期稳定的经费来源渠道,从而确保改革沿着正确的轨道推进。
从1993年起,全国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同时,为了先行试点,取得经验,还积极稳妥、不失时机地加大了中直院团的改革力度,实施了中直院团的第一步改革——以演出激励人心,鼓舞士气,在演出市场中扶植高雅艺术和民族艺术,实行演出补贴制。实践表明,天女散花、普施恩惠式的生产前的不可控投入转向生产后的可控投入,投资中的激励因素及效益明显加大。中直院团在演出市场中的主导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实施补贴当年,演出直接环节的收支也由过去的全面亏损转为盈余近300万元。在中直院团广大普通演职员的收入普遍有所提高的情况下,开始拉开分配档次,初步改变“大锅饭”状况。
1995年下半年,以调整布局结构和转变用人机制为主要内容的第二步改革开始操作。这是多年来中直院团体制改革始终无法逾越的复杂屏障,也是深化这一改革所无法回避并且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怀着集中力量办好国家剧院团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国家文化主管部门和5000多名文艺工作者知难而进,成功地进行了这场艰巨的变革。短短一年里,中直院团的总数由原来的13个减为10个;院团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实行,初步理顺和明确了国家与中直院团之间的政治领导、财政扶持以及政府与事业法人的关系;对中直院团15个专业2000多名各类艺术人员进行应聘资格考评,初步建立了新形势下国家剧院团与演职员之间的全面聘任关系。考评聘任后,近千名分流人员通过新成立的文艺人才中心和离退休人员服务中心实现了平稳转岗,妥善安置,人员分流率由过去的0.8%提高到近10%。
迈出决定性步伐的中直院团改革,以极强的说服力,为全国艺术表演团体改革的全面深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改革为了繁荣发展,以出人、出戏、多演出作为衡量改革得失的根
本标志
演出是剧院团的天职,是其最主要的产出和实践。改革是为了促进艺术的繁荣和发展,具体地说,就是要“出人、出戏、多演出”。
围绕艺术生产这个中心,艺术表演团体改革几年来在不间断的艺术实践中进行。中直院团改革紧张进行的1996年,演出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比上年增长48.8%,10个院团共演出1352场。而在1993年以前,13个院团年演出场次最多不超过300场,最少时仅90余场。
从不想演到试着演再到拼命要演,改革前后的剧院团形成巨大反差。1995年由上海人艺和青年话剧团合并而成的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以精品启动市场,创演了《商鞅》、《归来兮》等中外剧目20台,演出千余场。
艺术尖子人才和院团管理人才是艺术生产的核心。开始新一轮改革与建设的上海艺术院团将根据谁演谁得、谁多演谁多得、谁演好谁多得的原则,用演出补贴、导演主演领衔分配、票房分配等形式,逐步拉开分配差距,建立人才竞争激励机制。
对外演出渠道也在拓宽。中央民族乐团今年2月赴美,在17个城市巡回演出,并作为第一个进入纽约卡内基音乐厅演出的中国乐团而引起轰动,还接到去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音乐会的邀请。
国办院团在改革的实践中认识到,要想成为演出市场的主体,就必须树立市场意识,研究市场规律,参与市场竞争,还要重视宣传和推销,学会演出经营,培养自己的文化艺术经营人才。文化部正积极筹建隶属于10个中直院团的演出股份公司,主要负责它们在国内外的演出经营。
规范演出市场也成为剧院团的迫切要求。国务院已下发实施《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艺术表演团体管理条例》也将制定。
总体来看,国办艺术表演团体的经费困难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和社会、企业的关心和投入。同时,国家投资也待进一步发挥效益,把拨款资助与出人、出戏、多演出真正挂起钩来,逐步探索出一条“养艺术”的投资制度。
转型期里出现种种曲折和反复不足为怪,关键在于信心、预见和把握。有了正确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积累的全国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有能力、有条件取得更大的成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