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米勒的中国缘——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一席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9-12
第7版(国际)
专栏:

  米勒的中国缘
——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一席谈
本报驻联合国记者周德武
平生第一次采访诺贝尔奖得主,有几分神秘感。当我如约来到马顿·米勒办公室时,他的为人随和的性格顿时让我放松不少。米勒的办公桌上摊放着即将赴上海参加“太平洋盆地资本市场国际会议”的论文未定稿,整个书桌显得有些零乱。
年逾花甲的米勒是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的终身教授,曾任世界最大的期货交易所——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公共部主任,也是纽约证券交易所顾问小组成员,1990年荣登诺贝尔经济学奖宝座,成为世界金融学家获此殊荣第一人。
米勒曾经六次访华,第一次踏上中国大地是1983年,他下榻在北京友谊宾馆,那里的环境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有许多人问他,作为一位金融问题专家,东欧的金融业也很值得研究,为什么你偏偏选择了中国。他总是回答说,近年来东亚的崛起引起他极大兴趣,特别是中国的发展与成长,激发了他对中国金融问题的兴趣。他告诉记者,去年本想到北京参加一次金融会议,临行前因病未能如愿,后来他把论文寄给了朱镕基副总理,深得朱副总理的赞赏。
米勒说,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金融市场成长迅速、惊人,与东欧相比,中国的宏观调控措施更加成功,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投机过度。这位曾参与1987年纽约股市大崩盘原因调查的金融专家认为,有些国有企业的管理者们拿国家的钱在证券市场上投机,赢了装进自己的腰包,赔了则由政府承担损失,这不是真正交易。中国前几年关了几家期货交易所,并非期货交易本身存在什么问题,而是这种单向型交易扭曲了期货市场的正常规则。在论及中国期货市场发育问题时,米勒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说明遵守规则的重要性。他说,60年前,当美国农产品开始进行期货交易时,美国农业部每月都要公布最新农业调查报告,让交易商们判断未来农产品潜在价值。为防止预先走漏消息带来不良后果,农业部慎之又慎,每当公布日来临之际,农业部大门紧锁,窗户紧闭,不许人员进出,切断内部与外界的一切联系,以保证信息披露的公正性。米勒说,虽然今天信息技术的发展已使人们能从各种渠道获得有用的信息,但作为政府,还是拥有一些令交易商望尘莫及的信息优势,受本能驱使,一些人希望将这些信息“资本化”。一旦股民对证券市场失去信心,就会对证券业的健康发展构成严重打击,所以股市发展的关键在于法规,建立股民对市场的信心。米勒说,中国人很有金融头脑,但大家必须遵守共同的游戏规则。
米勒说,中国这些年发展很快。与1983年他第一次去中国时的感觉相比,这十多年的变化太大了,尤其是上海浦东,可以用“爆炸性大发展”来形容。这位经济学家深有感触地表示:“我去过中国的许多大城市,对中国的了解多于很多美国人。对于大多数美国人来说,中国还是一个遥远的国度。美国人总认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对别的人不注意了解,看得也少。我去过中国二十多个城市,许多美国人恐怕连一个都没去过,甚至一辈子也不可能去。”他不无遗憾地指出,美国一些媒体的片面宣传所造成的中国负面形象将对美中关系正常发展带来长期压力。他期待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即将对美国的访问,能加深两国人民之间的理解。
米勒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记者问米勒情归何处时,他的答案是中国经济。他参加了中国烹饪课的学习,也开始学习中文,他书架上就放了一本《汉英辞典》。当记者将一套京剧脸谱泥塑送给他作纪念时,他久久观赏,爱不释手。短短一小时的采访,记者强烈地感受到,这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本报纽约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