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6阅读
  • 0回复

摩尔多瓦双语记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2-21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摩尔多瓦双语记事
蒋本良
有一次,摩尔多瓦第一任总统斯涅古尔在会见我时谈到语言问题,讲了一段幽默而形象的话:我们比罗马尼亚更富有,因为我们除了讲罗文,还讲俄文;同时,我们也比俄罗斯更富有,因为我们除了讲俄文,还讲罗文。的确,一国人民同时讲分属拉丁语系的罗文和斯拉夫语系的俄文,不能不说是富有和值得骄傲的。
苏联解体,原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独立,各国纷纷宣布本民族语言为官方语言,改变过去俄文一统天下的局面,结果出现了一批新的双语种或多语种国家。
初到摩尔多瓦时,我深感这里的双语种现象饶有趣味。议会开会,人们一般都用官方语言罗文发言,但时不时地有一些只会俄文的议员起来发言,张口就是俄文,人们也毫不觉得有什么异常,照样听下去,而且主持会议者也随即转而用俄文来回答问题。直到下一个发言者讲罗文,才又回到罗文上来。电视台记者采访领导人,也得先说一遍罗文,然后再说一遍俄文。许多报纸都有罗文和俄文两种版本,甚至在同一份报纸里,出现两种语言的广告。走在街头,许多商店招牌都是用罗文和俄文两种文字书写的。
摩尔多瓦的双语种状况,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摩尔多瓦曾分属罗马尼亚和苏联。在70多年的苏联时期,俄文是当然的官方语言。人们以说俄文为荣,学校教育基本上也都是俄文。许多祖祖辈辈土生土长的摩族家庭子女,虽在家里讲罗文,一到社会上就讲俄文。只有少数罗文学校,但不用拉丁字母,而是用斯拉夫字母拼写,且称为“摩文”,以区别于罗马尼亚文。1991年摩尔多瓦独立,和原苏联其他国家一样,作为民族复兴的一面旗帜,就是争取本民族语言成为国语。但同时发生一种“矫枉过正”的现象:规定所有人要限期学会罗文,许多不会罗文的人因此被解除公职、失业。此举引起聚居在德涅斯特河东岸地区的俄族人不满,甚至导致武装冲突和战争。许多俄语居民,特别是俄族居民,大批移居国外。
罗文和俄文在摩尔多瓦社会生活中所占的比重,又经历了一次变化。罗语的影响迅速扩大,要求学罗文的人也越来越多。在大学里,罗语专业成了“热门”。军队也组织罗文学习班,国防部长带头学罗文。俄族出身的总统夫人和一些政界要人,都在很短的时间里,学会了说一口流利的罗文。一些原来只用俄文的职能部门,也增添了罗文工作人员。但总的来说,目前俄文仍是社会基层使用最广泛的语言。除极少数农村老人,几乎没有人不会俄文,但有相当多的人至今不会罗文。知识分子都是过去在苏联学校里学的专业,所以即使是摩族人,讲起专业来,也只会用俄文表达。在理工科大学,不少课程至今仍是用俄文授课。各个图书馆的藏书基本仍以俄文书籍为主。国家图书馆的罗语书籍只占总藏书量的17%,即使是罗语书籍增长最快的“克良格”儿童图书馆,罗语图书也只占到26%。俄语所具有的广泛的社会基础,使社会各阶层纷纷要求使俄文成为与罗文平等的法定的“通用语”。政府也放宽了对只会俄文的公职人员的要求,一再推迟公职人员必须通过罗文考试的期限。
今天,罗文和俄文并存和相伴发展的势头日益突出。中小学校虽分为罗文学校和俄文学校,但孩子们在玩耍中基本上双语混用。而普遍存在的民族混合家庭,孩子们更是自幼就能熟练地运用两种语言。在摩尔多瓦看文艺演出,经常是两个报幕员,一个男的罗文报幕员,一个女的俄文报幕员。最富喜剧效果的是,一男一女对口相声,女的讲俄文,男的讲罗文,从语言形式上就使人觉得趣味盎然,更不用说相声本身的诙谐逗乐了。
在实际生活中,双语的同时使用也会闹出不少笑话。例如,俄文的“请吃”和罗文的“滚蛋”发音相同,都叫“耶什”。据说还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一位俄族人请罗族朋友来家做客。在饭桌上,好客的主人一再劝客人多吃,说“耶什,耶什!”而这位罗族人却理解他说的是“滚蛋,滚蛋!”顿时火冒三丈,夺门而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