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我们从不马虎”——记加拿大肉类检疫和卫生监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9-17
第7版(国际)
专栏:通讯

  “我们从不马虎”
——记加拿大肉类检疫和卫生监控
本报驻加拿大记者邹德浩
采访屠宰场的过程一波三折,倒不是因为加拿大主人不热情,而是因为加工过程的现代化使屠宰场越来越少,即使探访到地址,也不是天天有屠宰现场可看。因此,记者起了个大早,来到安大略省的拉塞尔市屠宰场。场长马歇尔·加鲁在电话中说过,他们场每周只开工两天,一个上午只杀20头牛。
拉塞尔市屠宰场是首都渥太华地区两个省级屠宰场中的一个,全部员工不到10人,其中包括肉类检疫官米歇尔·西蒙。西蒙介绍说,根据安大略省农业与食品部的法律要求,每个屠宰场在作业时,必须有一名检疫官员在现场进行监督。检疫官都接受过省政府卫生厅的肉类检疫专业培训,考试合格后才能得到执法证书。
来到屠宰现场,只见加鲁用电击手枪朝牛头要害部位开了一枪,牛就倒地而亡。割喉放血后,加鲁取出心脏、肝脏和肺送到西蒙的操作台上接受检疫,西蒙认真取样并观察颜色是否正常。西蒙说,如果发现有可疑或病变的迹象,就立刻通知省农业厅兽医官前来处理;如无问题,将会签署检疫合格证书。西蒙说,一般情况下,附近养牛户送来的牛都是健康的,因为他们在饲养期间一旦发现牛有疾病,都会及时请兽医治疗,严重者必须送到专门的屠宰场处理。英国的疯牛病没有蔓延到安大略省来,就得益于加拿大的肉类检疫制度非常严格。
半小时内,记者看到西蒙为编号614、615和616号的3头牛进行了检疫。在各项指标都正常的情况下,工人才用电锯等把整条牛分解成两半。分解完的牛体用滑轮悬挂在半空中,经过反复冲洗,立即送入第一冷库存放。
在第一冷库内,牛肉在24小时内降到0至4摄氏度,然后被送入第二冷库。西蒙解释说,第二天才把牛肉从第一冷库转移到第二冷库,是保持肉类卫生质量的一项重要环节。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第一冷库起降温散热作用,第二冷库起恒温保质作用。
在整个屠宰过程中,记者看到工人随时随地用水枪冲洗牛体和操作间,不让任何脏物污染牛肉。切下的牛蹄、牛下水、牛尾等分门别类地放入桶中存放,以便将来加工成动物饲料出售,牛皮则由专门的加工厂来收购。从事屠宰业30多年的加鲁场长说:“由于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屠宰业随之高度集中,这也有利于肉类检疫和卫生监控。根据首都地区肉类市场的需要,我们场每周宰40头牛就可保证附近地区供需平衡。每宰一头牛的费用只有7加元,每张牛皮还可卖40加元。这么多年来,我们场在卫生方面从未出过问题,吃我们的牛肉,尽管放心。”
加鲁说,市场需求决定屠宰量和库存量。大多数情况下,第二冷库中的肉只存放两周,然后切割成块用冷藏车运往市场,冷藏车的温度也控制在0到4摄氏度之内。各商店的肉类都放在专用冷藏柜里出售,冷藏柜的温度也保持在0至4摄氏度之间。没有冷藏设备的商店不能出售肉类,卫生官员随时都会来检查,发现不合格,就重罚没商量。
临别时,西蒙告诉记者:“加拿大人口稀少,市场有限,每天宰20头牛的屠宰场是最常规的省级屠宰场。加拿大也有少数每日可宰1000头牛的大型屠宰场,那里的肉主要用于加工罐头或出口,规模虽有大小之别,检疫程序和卫生标准却完全一样。不管在什么地区,只要看到屠宰场、肉类加工厂或商店的标牌上写有‘政府检疫过肉类’的字样,你就尽管放心买,大胆吃,因为我们在肉类检疫和卫生监控方面从不马虎。”(本报渥太华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