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夜宿井冈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9-17
第11版(文学作品)
专栏:旗帜铺展道路胜利召唤神州

  夜宿井冈山
彭庆元
顶着午后湿湿的雨雾,一行人在吉安县文天祥纪念馆错落有致的宽大庭院里久久徘徊着。院墙上毛泽东手书文山先生《过零丁洋》的诗写得潇洒遒劲,与庭院中忧国忧民、一身正气的文公塑像相映生辉,更显出纪念馆的肃穆和气势。这里令人留连的东西太多,但喇叭声声又催人上路了。从吉安到井冈山,路程不过一百五十公里。因天雨路滑,暮色四合时分才到达井冈山。
山下所有的旅店几乎都住满了人。服务员领着大伙在各个楼层见缝插针地安排床位。末了,只剩下我一人:“现在只有一楼115号房间了,那是毛主席当年重上井冈山时住过的,算你福气好,平时很少开。”
“主席住过的房间?”我惊喜得跳起来。
这是一间高大宽敞但陈设简陋的套房。说是套房,却没有截然隔断,只是用木板将卧室和客厅稍稍分成完全相通的里外两间。外间客厅摆着一排米黄色卡叽布面沙发,靠窗横着一张陈旧的写字台。书桌、茶几和沙发扶手的油漆早已剥落,显出灰白的底漆和原色,沙发的坐垫也失去了往日的弹性,显得十分陈旧。里间卧室摆着硬邦邦的木板床。奇怪的是,这样的木板床一大一小放了两张。
这里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那是1965年年初,距毛主席上井冈山开辟革命根据地整整三十八年了。三十八年来,井冈山人民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和穷苦老表一起吃红米饭喝南瓜汤、艰苦岁月里领导着大伙闹革命的毛委员。早春时节,一批当年的老赤卫队员合计着联名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字里行间表达了老区人民对他老人家的殷殷思念之情。这一天终于到来了。一日清晨,井冈山接待处处长袁林得到省委紧急通知:毛主席要回井冈山了!这个当年跟着毛委员转战井冈山的老红军兴奋得彻夜难眠。“毛主席来井冈的时间短,一定要让他老人家休息好!”袁林加班加点,请人为主席特制了一张又大又温软舒适的弹簧床。谁知5月22日当主席下榻115号房看到这张床时,却把袁林说了个满脸通红:“袁林哪袁林,我在井冈山什么时候睡过弹簧床?不就是硬板床上铺点干稻草么?”“主席,那是战争年代……”“现在我还是照样睡,快快给我把弹簧床撤掉!”袁林赶紧吩咐人临时把一张大木床抬了进来,末了又在大床边放了一张小床。主席说夜晚要袁林也睡在这里,陪着他聊聊天。就这样,从5月22日至29日,主席就是在115号房间,在这张硬木床上度过了他重上井冈山的七个夜晚。
我久久地抚摸着这张大床,抚摸着褪色的床沿,难以成眠。初秋的凉风刮进窗来,撩拨着人的思绪。我索性披衣而起,坐到了写字台前。“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换新颜”,主席那首著名的《水调歌头》,据说就是在白天目睹井冈山翻天覆地的巨变,夜晚在115房反复吟哦,然后坐在桌边铺纸研墨一挥而就的。我轻轻地拉开抽屉,像轻轻启开一页尘封的历史,竟然发现抽屉板上写满了中外旅客的留言:“幸福一宿,永志难忘”,“两袖清风,浩气如虹”……我想,留宿者别出心裁留下这些对一代伟人的感言,不正是此刻我想说出的心里话么?
其实,115号房所在的井冈山宾馆是栋旧楼,早在1959年就已投入使用。而在毛泽东重上井冈山时,装修豪华、防弹防震设施齐全的一号新楼业已盖好,并拟请主席入住,但主席坚辞不去。他对当地负责同志说,我回到井冈就像回到了娘家一样,什么也不怕。当年敌军围困炮声隆隆我都睡得着,今天还有什么不安全感?那个房子以后留给外国总统去住!
主席在井冈山只住了七天,却让井冈山的老百姓念叨了几十年。敬老院的老人记得:主席当年爱吃井冈山的小竹笋,他们便特意到山间采来新鲜的小竹笋炒了送到宾馆来,主席非常高兴,就着辣椒和几个简单的小菜吃得十分开心。宾馆的服务员记得:重登黄洋界时,当年的老赤卫队员送给他一根青竹拐杖,主席握在手里说:“这东西好哇,平时帮助行路,战时还能自卫。那时候,扁担挑军粮,竹笠遮风雨,竹尖戳敌人,靠的都是它!”
看着听着,听着想着,我的思绪就像井冈山峦的云雾一样翻腾起伏,不能自已。从115房那张简陋的木板床,我联想起在中南海丰泽园菊香书屋毛泽东旧居里看到的那张一半堆书一半睡人的同样宽大的木板床;从文天祥纪念馆中那尊忧国忧民一身正气的文公塑像,又联想到井冈山宾馆那张旧写字台抽屉板上“两袖清风,浩气如虹”的题词。我想,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不正是这种艰难玉成的崇高精神么?中华儿女的血管里世代奔流的不正是这种以天下兴亡为己任、视富贵享乐如浮云的满腔热血么?而这一切,又正是今天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尤为值得珍重和发扬的。
井冈山一夜,将令我怀想一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