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化州市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突出抓好支柱产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化州再造新优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2-21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

  化州市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突出抓好支柱产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化州再造新优势
王琨张明荣杨国勇
近年来,广东省化州市“三高”农业发展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粮、果、菜、桑、蔗、渔、畜等七大支柱产业,拥有一批全省乃至全国的著名生产基地。
确定支柱产业,根据区域合理布局
1994年,化州市根据自身优势,确定了发展“三高”农业的战略重点,明确把粮、果、菜、桑、蔗、渔、畜列为七大支柱产业。根据各地不同的地形、气候、土壤条件以及农民种植习惯,对七大支柱产业的布局进行了重新规划,确定了“南蔗、北桑、东烟、西蕉,稻、果、菜、渔、畜遍全市”的发展布局。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和本市山坡地多、土壤肥沃的优势,该市又把水果生产作为“三高”农业的重点和主攻方向,提出了“奋战三年,实现全市人均一亩果”的奋斗目标。两年来,水果种植已完成总体规划的71%,有六个镇已率先实现人均一亩果,今年全市可望实现人均一亩果。
山地养鸡、淡水养鱼和冬种玉米成为该市“三高”农业的新优势,很多农民通过养鸡、养鱼、冬种玉米又多了一条致富之路。杨梅镇平塘管理区农民李亚华是该市有名的养鸡专业户。1993年以来,他每年光养种鸡纯收入就达20万元左右,再加上他承包40亩鱼塘养鱼,每年纯收入可达32万元。
杨梅镇是茂名市最大的淡水养殖基地,面积达2.3万亩,1996年投产面积1.8万亩,产鱼11138吨,产值7797万元,占全镇农业总产值的28%,走出了一条以水治水、造塘养鱼、根治涝患的“三高”农业发展新路。
玉米历来被认为是北方的作物,在广东省并不多见。化州却有两个十分有利的条件:一是当地气温每年约355天在10摄氏度以上,对玉米的发芽、抽穗非常有利。二是有冬闲田20多万亩,还有大量的坡地。目前,该市冬种玉米超过10万亩,平均亩产250公斤,1996年冬到1997年春收获的玉米预计总产值超过亿元。经济利益的驱动使农民对种植玉米倾注了满腔热情,并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化州市合江镇农民莫锦勇把自己的3.3亩冬闲田全部改种玉米,收入近万元。在东山区博龙管区,千亩玉米丰产片获得了大丰收。仅这个管区车头村就连片种植650亩,收入达52万元,人均收入890元。据不完全统计,化州市去年种玉米纯收入超万元的农户就有108户。
提高科技含量,走规模经营之路
围绕科技兴农,化州市加强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建立起从市、镇到管理区的三级推广网络,配备技术人员250多人,农技员600多人。各镇还组织起一批民间农技服务团体和专业技术研究会,现有会员达7000多人。两年来,该市每年参加各种技术培训的农村劳动力均超过20万人次。大部分农村劳动力都掌握了一门以上的专业技术,全市已有3500多人获得农业技术职称。据测算,该市近年种植业增长中的科技贡献率已接近50%。
化州市通过改革土地使用权制度,实施“五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种苗、统一规格、统一种植等办法,推动规模经营。实行土地入股,把分散承包改为连片集中承包;原农户承包土地面积不变,位置变,在“五统一”基础上,分户经营;按原土地使用权属,通过“五统一”使小园连片,形成规模;向农户反租土地,租赁给大户统一经营。实行各种优惠政策,大量培植专业户和引进外地客户、外商进行连片开发,规模经营。目前,该市共计培植起种养专业大户5.3万多户,引进外地客商、外商86户。此外,还有“公司农户”或“专业大户农户”等形式。作为龙头企业具较大规模的公司目前已有38家。通过上述几种途径,该市“三高”农业基本实现了基地化、规模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