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可持续发展对我们的要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9-12
第9版(读者之友)
专栏:朋友信箱

  可持续发展对我们的要求
要为子孙后代着想
近两年经常听到“可持续发展”这个名词,国家也把可持续发展定为发展战略。我理解可持续发展就是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这首先是政府的责任,必须保证经济、社会的进步与资源、环境的利用持续协调统一,同时可持续发展观念也应该成为每一个公民的社会责任和行为准则,融入每个人保护自然环境的自觉行动中。(山西大同市杨保平)
杨保平朋友:
可持续发展指的是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需求的发展,是使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的发展。其核心是“可持续”三字,既不造成环境的破坏,又不产生任何负面的影响;不仅当代人可以很好地生存、发展,而且子孙后代能更好地生存、发展。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行动议程》明确采纳了这个观念,从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为世界各国共同的发展战略。
有一个破坏环境酿成恶果的典型例子。今年4月24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报道了云南省橡胶林被破坏的悲剧。西双版纳是我国的橡胶生产基地之一。1992年以来,基地周围建起了许多砖厂,烧砖产生的污染杀死了成片的橡胶林,造成了难以弥补的巨大损失。从这个教训可以看出两个问题:一是在砖厂建设过程中,没碰到任何异议和检查,说明政府缺乏必要的环保监督措施;二是在砖厂泛滥时,竟然没有人站出来制止,说明了国民环保意识淡漠的严重程度。
可以说,可持续发展观念是人类在遭到“大自然报复”后反思的产物。全球环境问题的产生、恶化和尖锐化表明,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繁荣”,只能是短暂、表面的现象,是不可能长久的,并且已经使人类走进了非持续发展的死胡同。人类要摆脱目前的困境,就必须改变自身的行为,必须寻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健康与协调的发展。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我国已开始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并把它定为国家的发展战略。
今年6月3日,国家环保局公布了《1996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从总体状况看,我国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生态破坏仍相当严重:环境污染正在从城市向农村蔓延,生态破坏范围在继续扩大,破坏程度也在不断加重;酸雨区和荒漠化地区都在日益扩大;河流、湖泊、水库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淡水危机已十分严重;全国3/4的城市噪音超标;乡镇企业的污染物肆意排放已成为环境恶化的主要根源。从表面上看,上述问题是人口过剩、发展过快、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过低造成的,实质上是教育和国民素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经济建设基本上是“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传统模式,国民的素养和环境意识仍比较差,因而人类所面临的各种危机在我国都存在。长期以来,由于我们重数量轻质量,忽视了资源效益、环境效益和人文效益,许多“发展”是在消耗资源、污染环境的基础上取得的,这样的发展必然缺乏文明与和谐统一的美,而且不可能持久。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必须控制人口,加强教育,努力提高国民素养;必须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资源(淡水、耕地、森林、草场、矿产);必须杜绝浪费,大力发展资源的再生利用,不断提高生产“正增长”的效益;必须控制污染,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必须加强国际性的合作与交流,进一步保护好全球的生态环境。
未来的文明发展取决于人的素养,一方面,社会发展需要创造性人才,必须大力开发创造力;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观念是对创造性人才最基本的要求,是开发创造力的前提条件。任何发明、创造都不能损害社会的文明进步和生态的持续发展,这是未来发展对跨世纪人才的基本要求。
1996年,英国“克隆”绵羊的成功轰动了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罗特布拉特称之为新的“原子弹爆炸”,并警告人们:虽然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了希望和利益,但是,若滥用这项技术,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唯一的希望只能是科技工作者自身的良知和道德。正像著名科学家约里奥—居里所说:“科学是不会有罪过的,有罪过的只是那些滥用科学成就的人们。”所以,新技术的发展前途完全取决于人和人的素养。例如,原子能、核聚变,如果用于和平建设,就可以发挥无穷无尽的功效,如果用于战争,也可以毁灭人类。像德、日法西斯和日本奥姆真理教的信徒,其中不少人就是掌握了高深科学技术的专家。
无数历史教训使我们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以毁灭人类,创造发明可以促进人类的文明进步,也可能带来灭顶之灾,结局的好坏完全取决于掌握科学技术的人,取决于他们的人格素养。科技发展和创造发明都离不开道德、法律、伦理的约束,未来的人才必须具备高尚的人格修养,任何创造行为都必须经过严格的科学论证,才能够决策实施,否则后患无穷。
跨世纪人才应该是理性和品行高度统一的人——在心灵上要充满人性和爱心,在良心上要无愧于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在行为上要遵循法律、伦理、科学和人格品质的共同约束。联合国的《21世纪行动议程》要求,无论成年人还是小学生都必须接受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因为通往“天堂”和“地狱”的钥匙就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主要取决于我们自身所具有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意识、素养和能力。只有加强“忧患意识”教育,才能有效地提高国民的素质;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中,只有强化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宋钺)
宋钺,北京理工大学高教研究所副研究员。1944年8月出生。1968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1978年考取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获工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从事教学和教育科研工作。
发表过近百篇有关“继续教育”、“人才素养”、“左右脑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文章,参加了国家教委、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和北京市的“七五”、“八五”、“九五”的十几项重点课题研究。近年来,在一些高等学校、干部培训班和研讨会上多次主讲了有关“可持续发展”的专题报告。(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