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4阅读
  • 0回复

风正一帆悬——访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9-19
第11版(教育)
专栏:教育聚焦

  风正一帆悬
——访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本报记者毕全忠
1913年,北京大学数学门开始招收新生,从此,我国大学第一个数学系开始了教学活动。
84年过去了,北大数学门已发展成北大数学科学学院,与北大数学研究所相结合,形成院所合一的数学科研体制。从数学门到数学学院,北大共培养出3000名数学人才。他们中有数百人成为教授,近20人成为院士,加上曾在北大数学系工作的教师,共24位院士。产生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自1978年以来,有8人次获国家自然科学一、二、三等奖,其中有些成果居世界先进水平。第三世界科学院颁发的第一个数学奖,就是北大数学学院教授廖山涛获得的。
80多年来,北大数学学科不断出高水平的人才和成果,长盛不衰,原因何在?值得探究。不久前,我访问了北大数学学院院长姜伯驹院士、北大数学研究所所长张恭庆院士及数学学院的其他9位教授,也访问了北大数学系毕业的现任北大计算机研究所所长、北大方正技术研究院院长王选院士,向他们请教这个问题。
“第一系”:一流的教师,一流的风尚
1919年秋,北大改“门”为“系”。在确定各系的序列时,数学系即被确定为第一系。当时的校长蔡元培说:“大学宗旨,凡治哲学文学应用科学者,都要从纯粹科学入手;治纯粹科学者,都要从数学入手。所以,各系秩序,列数学系为第一系。”直到今天,数学系在全校各系中仍列为第一系,学号以“01”开头的,就是数学系学生。
近80年来数学对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说明,蔡元培“列数学为第一系”的见解是非常深刻的。在他之后,北大基本上一直坚持了这一见解,采取了不少措施,办好这“第一系”。
王选、姜伯驹、张恭庆等院士和其他教授都指出,北大数学系、数学学院办得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风气好。这良好的风气包括严谨的学风,浓厚的学术气氛,专心致志、开拓进取的工作作风,互相尊重、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对青年教师的悉心扶持,等等。王选特别指出,这是数学系和数学学院领导带头形成的。姜伯驹说,这是从院系调整时就形成的。
1952年,北大、清华、燕京三校数学系合成北大数力系时,原三校系主任中,北大的江泽涵年资最深,50岁,从1934年起就担任北大数学系主任。年资最浅的是清华原数学系主任段学复,38岁。此外,北大的许宝騄30年代就在北大数学系任教,1947年回国时,已是国际概率统计学界公认的第一流学者,回国不久又被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声望很高。谁当北大数力系首任系主任呢?大家支持年富力强的段学复,认为他堪当此重任。江泽涵和原燕京大学数学系主任徐献瑜甘当教研室主任。那时周培源已担当北大教务长重任,也兼任了系里力学教研室主任。段学复不负众望,团结全系,在较短的时间内彻底消除了原来三校的界限,使全系教学、研究等各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领导和老教师在治学、为人方面带头树立的良好榜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任北大数学研究所所长张恭庆院士说:“老教师们不追求名利,潜心做学问,尊重别人,这种风气形成了传统,一直保持到现在。这是最重要的学术环境。”
风气是精神、道德的体现,是推动科学文化发展的强大的、无形的力量。采访中,我了解到北大数学学院教授们很多堪称为人表率的事迹。程民德院士曾任北大数力系副主任、北大数学所首任所长,对北大数学学科的建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与石青云院士一起奋斗了18年,研究人类指纹的拓扑结构,取得世界领先水平的成果。他没没无闻地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工作上,生活极其简朴。他有一个研究生,一度没有上机的条件,程先生就叫学生到自己家中上机。当程先生生病要住院时,他又将家门钥匙交给了学生,并叮嘱家人,不论学生什么时候到家上机都行。
廖山涛院士在数学研究上取得了重大成果,获得了第三世界科学院数学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等一系列大奖,但他从未宣扬过这些,仍旧默默地埋头于教学科研之中。以至于在为他庆功的会上,数学家吴文俊先生风趣地说他是:“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数学系张筑生教授身患癌症,仍以顽强的毅力坚持教学工作,完成了研究生课程教材《微分拓扑讲义》的编著。他还长期从事数学奥林匹克的命题、训练、培养教师等工作,为国家争得了荣誉,也为数学的普及和北大的招生工作作出了贡献。
现在人们认识到,办学要有第一流的教师。我想,这“第一流”应当包括良好的治学、为人的风尚,并非仅指业务能力。这正是北大数学学科办得好的重要原因。可以反过来设想一下。北大数学学科那么多研究方向,学术各有渊源,如果没有良好的学风和为人之道,就会互相轻视,互相排斥,各立门户,内耗巨大,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局面了。所谓“学术环境”,恐怕这是一个主要方面。
数学是年轻人的比赛
北大数学学院130位教师,平均年龄为46岁,最年轻的教授才30岁。在北大各院系中,这是一支比较年轻化的教师队伍。
科学与工程计算系31岁的教授张平文跟我交谈时说:“院系领导学风严谨,带青年人带得好,给我们创造了不少提高的机会。年轻人只要努力工作,在这里是大有作为的。”
姜伯驹院长说:“重视年轻人,也是北大数学学科的传统。对数学学科来说,这具有更大的重要性。有句俗话:‘数学是年轻人的比赛。’因为数学领域里思想最活跃,最需要创造性。因此,数学领域出成果的年龄比较低,成才较早,这也反映了数学科学的规律。”
从北大数学系到数学科学学院的历届领导班子都十分重视以老带新,从思想上、学术上、生活上全面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为他们成才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使他们能早出成果。
首先是在学术方向上给他们指引。最突出的例子是程民德教授对青年教师石青云的指导。程民德很早就让石青云研究指纹的拓扑结构,认为这是可出大成果的研究方向。在程民德指导下,石青云在这个方向上坚持不懈地工作,最后取得世界领先水平,她自己也成为中科院院士。
把青年教师送到世界上高水平的学术中心去进修、做研究工作,让他们到国际上去见世面,这是北大数学系的传统。至今全院130位教师中,绝大多数都有过出国进修、留学、做研究工作、讲学的经历。数学学院教学工作很重,一个教师一出国,就要一二年,他的教学工作就由其他人承担。大家都乐意多承担,以便为别人创造机会。尽管学院的物质待遇不高,但由于具有良好的学术环境和人际关系,源源不断地吸引了一批批国内外优秀人才来院工作。目前全院拥有80年代以来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65人,其中13人是留学归国博士。短期回国来工作的,每年也有十多人。
数学学院与北大数学所“院所结合”的教学、科研体制,也为年轻教师成才、出成果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学院教师有了新的学术想法、新的题目,可以申请进所进行两年研究,他的教学任务由别人承担。两年内也可以由所里联系到国外去考察、从事研究工作。此外,每位教师每五年中有一年教学“轮空”,以便集中精力进修提高。这些办法已实行多年,培养出了一批青年教授,王诗宬、张继平等有成就的青年教授就都曾在数学所做过研究工作。
现实与未来之间
从数学门到数学学院,80多年的历程,中间有很艰难的阶段,但北大数学学科是不断发展的。从这历程中,走出了我国不少著名科学家,也产生了不少世界一流的研究成果。然而,并不是一切都令人满意。
我国的数学教育水平,在全世界都是高的,从小学到大学都是如此。而我国的数学研究,在第三世界中是先进的。在不少点上,我国有很出色的工作。然而,整体来说,跟发达国家的差距还相当大。北大的情况也是如此。作为我国最重要的数学教学研究单位,北大数学学院肩负的责任是重大的,也是艰巨的。
我国有不少数学人才,但他们的作用、才能的发挥却受到了经费短缺的制约。这与人们对数学的观念有关。数学研究受制于设备、条件的程度,跟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比起来,是要低些。但这却使人产生一个误解,认为数学研究只要一支笔,几张纸就行了。因此,教学研究的经费很少。数学研究也要有相当的投入,也要设备,例如计算机、图书、期刊等。北大数学学院由于经费短缺,有些重要的图书资料都难以订购。有的教授早就看中了一些研究项目,肯定可以出大成果,就是因为缺乏足够的经费,不能开展,眼看着外国人做出来了。
张恭庆院士说,数学家的产生是“成堆”地出现的。高水平的学术中心,一旦谁有了新的思想的萌芽,便立即在一起讨论,就会产生新成果。因此,集中在一起办公,有完备的图书资料室和试验条件,这是十分重要的。可是,北大数学学院办公条件差,教师平时只好分散在自己家中办公。他想为每个教师争取一间办公室,或者至少两个人一个办公室,便于集中探讨。他为此奋斗了好几年,现在还未实现,还要继续奋斗下去。
困难、问题还很多。不过,有些问题正在得到解决。北大建起了青年人才流动公寓,北大新的理科大楼也已开始兴建,办公用房紧缺当可于不久的将来得到缓解。得益于数学甚巨的北大方正集团,已与数学科学学院签订了共建协议,从今年起,每年出资40万元,用于支持数学科学学院的学科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
相信北大数学学科将来会有更辉煌的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