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阅读
  • 0回复

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7-14
第10版(理论)
专栏:学习通信

  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齐建国
  为了确保我国国民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从1998年起加大对基础设施投资力度。这既是一项促进国内市场需求增长的重要政策,又是一项兼顾国民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
  从总体上看,我国基础设施距离未来的现代化需要尚相差甚远,因此,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长时期内的主要任务之一。当前我国绝大多数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了满足,对日用消费品的需求增长速度放慢,由于市场的制约,相当数量类型产品的生产能力相对过剩。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日益提高,未来的消费增长热点必然逐步转向交通、住房、信息化、旅游娱乐、医疗保健等领域。这些领域的消费对公共基础设施的需求强度大。由于基础设施具有建设周期长的特点,如果我们现在不加快发展,将来就会形成基础产业瓶颈制约,影响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典型的劳动密集型特征,我国正处于人口中劳动力比例较高的黄金时期,大量剩余而廉价的劳动力,为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基础设施产业提供了很好的条件。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结构日益老龄化,工资成本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势必大大提高。因此,当前通过发行债券等措施筹集资金,利用大量剩余劳动力和原材料富余生产能力加速发展基础设施,等于是将未来人的钱和现在过剩而低价的生产要素相结合,为未来社会积累公共财富。这样既可以促进当前经济发展,又能造福于后代,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加快基础设施和房地产业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刺激国内市场需求上升,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是短期宏观经济调控的需要。从长期发展趋势来看,我国正处于工业化高速增长阶段,30%以上的高储蓄率使得我国具备8%—10%的潜在增长能力。加快基础设施和住宅建设,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之一。
  有人担心,政府启动大规模向基础设施投资,会导致通货膨胀反弹,导致基础设施过剩,尤其是在投资体制未实现根本转变的情况下,有可能导致过度投资,造成大量浪费。这种担心虽然有一定道理,但并没有充分的根据。随着改革的日益深入,我国的经济运行机制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在1996年实现“软着陆”以后,我国经济从供给方面,具备了使经济增长速度达到或略超过8%、物价涨幅保持在10%以内的能力。国内存在相当数量的剩余劳动力、存在大量过剩生产能力、存在相当数量的外汇储备、存在较大的银行贷款潜力、存在巨大的住宅潜在市场,等等,都为加快基础设施和住宅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只要我们精心组织,认真操作,严格进行科学的项目综合效益评估,就可以避免重复建设和通货膨胀反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