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顾大家而忘小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7-15
第9版(社会周刊)
专栏:朴素人生

  顾大家而忘小家
  本报记者 张善菊
  7年前,本报曾经报道过中国贸促会招待所餐厅对客人就餐实行食量不限,剩饭罚款的规定。7年后的今天,记者又一次来到这个招待所。物换星移,招待所已由平房小院改建成二层小楼,那个剩饭罚款的牌子还在,只是变成铜牌。所长还是当年的阎银玲。
  新改建的招待所窗明几净,温馨舒适。前厅和楼梯拐弯处摆放着鲜花,服务员随客人的出入,不停地擦着楼梯扶手和地板。空气里散发着来苏水和花露水的混合气味。拖鞋每次都消毒,床上用品随时更换,保安措施安全可靠,卫生标准严格执行……这一切都表明,招待所依然保持着7年前阎银玲提出的“制度就是命令”的管理思路。
  招待所几年如一日坚持高标准服务,让客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这其中包含着阎银玲付出的辛苦。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她没有节假日。只要不外出,她每天早上8点到晚上8点,就是在招待所忙活。从楼道到房间,从厨房到前厅,到处可见她的身影。随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她的办公室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每天晚上,她还要把白天的情况记在本子上,从发现的问题中思考解决的办法。积6年时间,她总结制定出从服务员到洗衣工的岗位责任制凡26个岗位258条。她把这些管理条例印成册子,发给每个员工,让每个人清楚自己的职责。在严格的制度管理下,招待所的各项工作都井井有条。
  阎银玲在招待所“严”字当头是出了名的。用她的话说,是“咬住制度不放”。这里的职工大多是合同工,开始时对严格的制度感到不适应,甚至不理解。例如,外出的人要请假,经批准才可出去,但晚上9点前必须回来。可20多岁的年轻人谁愿受这种约束,有人就违反制度,私自外出,或不按时回来。阎银玲对此毫不客气,该批评就批评,该罚款就罚款。她说,严是爱,宠是害,对年轻人严格要求点儿,不是坏事,是有利于他们成长的好事。
  同时,招待所的员工也无时不感到,阎银玲又是充满爱心的。在这里工作的大多是年轻人,阎银玲为了让他们学有专长,提供许多学习机会。她出资让有培养前途的员工参加各种培训班,专门请人民大会堂的厨师教如何做宴会大菜,请东北菜师傅教如何做粉皮,请上海菜师傅教如何磨豆浆。她经常对员工们说:“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你们到我这里工作,我有责任把你们培养训练成合格的服务人员,对得起社会,也对得起你们的父母。”
  其实,阎银玲不仅用爱心去感召员工,也身体力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带动员工,努力学习,掌握本领。人到中年的她,克服许多困难,学了厨师,读了财会大专,接着读本科,现在,又在攻读经济管理专业的研究生。在无涯的学海中,她始终像一叶木舟,逆水行驶,不停地奋斗、向前。
  她对招待所付出的与她对自己小家应当付出的反差太大。10年来,她基本上把自己交给了招待所这个大家,而把自己的小家“承包”给了自己的丈夫。人毕竟精力有限,全身心地照顾大家,哪有精力再去顾及小家?
  由于阎银玲出色的工作,1993年她被中央国家机关工委评为巾帼英雄、国家机关三八红旗手,多次被贸促会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去年又被评为国务院后勤系统先进标兵。她所在的招待所也被有关部门批准为特级旅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