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呼唤批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7-16
第4版(要闻)
专栏:人民论坛

  呼唤批评
  汪金友
  最近参加了一次工作汇报会,与会的主要领导对各地的汇报刨根问底,并就一些应该说清而没有说清、应该完成而没有完成、应该承担责任而没有承担责任的问题,对有关汇报者当面进行了严厉批评。众目睽睽之下,被批评者面红耳赤,低着头走下汇报台。
  很久没有看到这样的场面了,顿觉耳目一新。我相信,被批评者如果正确对待,肯定受到了一次终生难忘的深刻教育;那里的工作,肯定会因此而有起色。我也相信,“打着骡子马惊”,对台上这位领导布置的工作,与会者今后谁也不敢再马虎。
  当面批评难,当众批评更难。这位领导者的可贵之处,就是不给被批评者留面子,而不在乎对方会不会下不来台,会不会不高兴,会不会产生某种误解。因为批评摆在桌面上,对与不对,周围还有那么多听众,那么多“裁判”。被批评者要想挽回面子,唯一的办法就是正视问题,接受批评,在今后的工作中予以改正,作出成绩,让人刮目相看。
  当然,这只是批评的一种形式,是上级对下级的批评,是对某项工作开展不力的批评。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在我们的干部队伍中,更缺少的是下级对上级的批评,同级对同级的批评,不仅仅是对工作,更重要的是对某些同志思想作风方面的批评。
  有一个笑话,说某单位的领导班子按上级要求,召开了一次非常“严肃”的民主生活会。结果,十几名成员转来绕去,相互提出的“批评意见”几乎都是这样两条:一、有时脾气急一点,三天的工作恨不能一天完成;二、不注意团结女同志,下乡、出差不愿意单独和女同志结伴而行。十几个人,难道真的都没有其它毛病吗?
  批评是帮助一个同志进步或防止一个同志犯错误的良药。以原哈尔滨市常务副市长朱胜文为例,他从一九九二年当上常务副市长后手脚就不干净,五年间受贿十九起,受贿款物达三十三点五万元,另有“来历不明”的财产六十点一万元,“灰色收入”一百一十万元。但直到一九九七年,一个干部举报哈尔滨国贸城经理张庭浦,才“拔出萝卜带起泥”,使他受到法律的严惩。五年之间,那么多次弄权,那么多次伸手,有那么多身边工作人员,那么多领导班子成员,难道就没有发现一点“蛛丝马迹”?如果有人在他“下水”之初就提出严肃批评的话,朱胜文就可能不会落到今天这种地步。
  批评不是整人,而是救人,正常的批评也不会影响团结和稳定。相反,越是缺少正常批评的地方,越容易闹不团结,甚至酿成后患。任何人都有缺点和毛病,这些缺点和毛病最容易为别人先发现,而自己却往往“自我感觉良好”。在这种情况下,别人越不说,毛病就越扩展,小毛病就会变成大毛病,团结、稳定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当然,批评要讲究方法,批评要引起被批评者的自我批评,才能更见成效。
  做人不能当“老好人”,做领导干部更不能当“老好人”。每一个干部,都应该拿起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这是对同志负责,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事业负责。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