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草原上的民族曲艺之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8-21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草原上的民族曲艺之花
  达·阿拉坦巴干
  蒙古族曲艺是一种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独特的地区特点的民间艺术,她在古代史诗、高昂的民谣、剽悍的民间舞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独树一帜,形成了乌力格尔(蒙语说书)、好来宝(数来宝)、岱日查(对答唱)、伊若乐(祝颂)、玛克塔拉(赞词)、陶力(英雄史诗)、乌力格尔图道(叙事民歌)、笑嗑亚热(蒙语相声)等,以说唱形式为主体集中了多种表演形式的曲艺艺术系列。
  1987年蒙古族历史上第一支专业曲艺团———内蒙古民族曲艺团成立,她是目前全国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创作演出的仅有的三个团体之一。
  内蒙古民族曲艺团是一支很有特色、短小精悍的队伍,全团十几个人,演员一专多能,装备轻便,能上能下。十几年来,他们坚持文艺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遵循“面向牧区,送戏上门,育人才,出作品”的建团方针,活跃在一百一十八万平方公里的内蒙古大草原上,行程五万多公里,为边疆地区广大牧民演出了一千五百多场,深受牧民群众的欢迎。为了给边远牧区的牧民演出,他们没有汽车就骑马、坐牛车,深入到蒙古包演出。有时,连着到几座蒙古包演出,一直演到凌晨两三点钟,牧民们高兴地说:“这才是真正的蒙古包艺术!”有一次为了到一个边远的牧民点演出,他们在荒漠上徒步走了一天,路上没遇见一个人,没喝上一口水,烈日炎炎,热浪扑面,演员们个个嘴干唇裂,嗓子冒烟儿,眼看着一个个实在力不能支了,倒在沙坨子上大口喘粗气。这时,远处尘土飞扬,马蹄嗒嗒,牧民们怀抱着茶壶飞驰而来。原来牧民们听说他们要来,烧好奶茶迎出了几十里路。喝着喷香的奶茶,望着亲人们亲切的笑脸,演员们流下了滚烫的热泪。
  十几年来,这个曲艺团还挖掘整理和新创了包括蒙古族八个曲艺品种的一百二十万字的一百五十多个曲目。十年来累计获得国家和自治区颁发的创作、表演奖共四十多项,在内蒙古曲艺界率先捧回了“文华奖”和“牡丹奖”。
  多年来,这个民族曲艺团接待了来自国内各省、市、自治区的三百二十多个访问团,还接待了韩国、日本等十八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艺术界人士,以及蒙古语言学、民俗学、历史学等专家学者三千多人次,以淳朴的民族风情和精湛的演技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的崭新风貌,受到来访者的高度赞誉。
  1997年,是内蒙古民族曲艺团改革和创作演出双丰收的一年。他们前往北京参加了庆祝党的十五大胜利闭幕的大型电视文艺晚会《继往开来》的演出,参加了自治区庆祝党的十五大召开的文艺晚会,参加了中国曲协举办的“’97曲艺荟萃”汇演并荣获“新曲目奖”。他们创作演出的群口好来宝《团结奋进的内蒙古》荣获文化部第七届文华奖新节目奖,这是内蒙古曲艺界迄今为止所获得的最高奖。他们还应邀赴乌兰巴托参加了《蒙古国’97国际幽默艺术节》,获得了专项一等奖和最高荣誉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