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一代新人成长历程的生动再现——评电影《花季·雨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7-17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一代新人成长历程的生动再现
  ——评电影《花季·雨季》
  朱虹
  电影《花季·雨季》是一部近年来少见的非常优秀的少儿题材电影作品。
  影片呈现的是改革开放大背景下青少年丰富多彩的绚丽世界,表现的是建设中国和特区的少年梦,充分体现出时代的精神、青春的激情和理想的光辉。影片最大的成功还在于它克服了长期以来我国电影创作中的一个通病,即想表达某种政治观点和思想时,过于浅、显、直、露,简单地用主人公的嘴或旁白把这些话直接讲出来。这部影片则是借助生动的艺术表现,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使这种思想蕴含自然流露,从而感染观众,打动观众。
  精心构筑复杂的故事情节和逼真的生活细节,是这部影片的一大特色。影片讲述了一群中学生在特区学习生活这样一个大故事,又在这个大故事中讲述了一些充满生活情趣的小故事,如知识竞赛、深圳户口情结、《课室铭》风波、家庭矛盾、为教师画像、生日庆典、寒假打工、“手拉手”活动、评选“特优生”等。一反某些影片中拖沓、松散、慢节奏,一个故事刚刚结束,新的故事马上登场,环环相扣,紧密连接,情节曲折跌宕,不仅能够深深吸引中小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也对成人形成强烈的感染力,拨动观众的心弦,调动观众的情感,引起观众的共鸣。
  塑造具备新时代特点和鲜明个性的中学生集体群像,是这部影片的又一大特色。影片描写的是九十年代的特区少年,他们不是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红孩子”,不是抗战时期的“小兵张嘎”,不是四处流浪的“小三毛”,也不是《蹉跎岁月》里的知识青年。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的日新月异,新闻传媒的巨大影响,使得今天的少年与我国各个不同时期的少年在思维方式、行为习惯、情感取向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影片刚刚拉开序幕,就出现了谢欣然在知识竞赛中的镜头,她明明可以选择风险最小的试题而稳操胜券,但坚决选择风险最大、难度最高的题,不惜以失败为代价。而寒假期间,她到工厂打工当“拉长”,更是经受各种磨难而迅速成熟。刘夏为了解决父母亲的矛盾,主动帮助她母亲打扮,以自己仅有的二十元钱,郑重其事地请父母双方去会见各自的“重要客人”,终于使父母又走到了一起。这些都表现出当代少年善于独立思考、进取心强、想象丰富、思维敏捷等性格特征。
  评选“特优生”演讲比赛,是全剧的最后一场戏,又是全剧的高潮。总想成为“人上人”的陈明终于开始考虑他人利益,主动提出退出“特优生”竞争,把这个指标让给比他更需要得“特优”的谢欣然。而谢欣然也摆脱没有深圳户口的自卑,认识到人的价值的实现不需要任何附加条件,提出到外地读书后再来建设特区。他们在关键时刻出人意料的抉择,让人们看到我国当代青少年精神世界夺目的光彩。影片通过塑造这一个个血肉丰满、各具特色的鲜活人物形象,真切地表现了一代新人的思想情感、思想追求和成长轨迹,为我们如何正确看待、理解进而引导这一代青少年,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影片在表演、制作上也十分讲究。主要演员虽表演经验不足,但他们身上充满着青春的朝气和中学生特有的气质,表演真实、自然、质朴。影片不仅描画中学生群体的花季雨季,而且反映出特区的花季雨季,在场景、道具、服装多方面体现出高速发展的城市特点,折射出经济特区的社会变迁。银幕上呈现的是轻松、明丽、耀眼的色彩,画面非常漂亮。
  也许,这部影片以“传世之作”的标准衡量仍有一定的距离。但是,深圳的今天就是我国内地许多城市的明天,深圳中学生今天所经历的这些生活,在以后的日子里,许许多多的内地青少年也将经历。我深信,若干年后,我们的后代在审视当今青少年生活时,这部影片也将会引起他们的极大兴趣。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