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考谁:学生?家长?社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7-17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考谁:学生?家长?社会?
  方扬
  现今的年轻家长们聚在一起好像都明白:对孩子不可溺爱,不能顶在头上怕晒着,含在嘴里怕化了;不可太严厉,不应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不能放任自流,一切听其自由发展……
  可是,说归说,做归做。看中央台播出的电视剧《家有考生》,愈看心情愈沉重,却又愈觉此剧耐人寻味。是的,当我看到剧中孩子们在应试教育的负面阴影下,怎样以考场为炼狱,在校在家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时,不能不惊讶于这部电视剧表现手法的朴实,它让你不安,让你震撼,它自己却异常冷静:全剧没有任何哗众取宠的场面,只在家长里短的平凡琐事中,将不限于教育体制、教育思想与方法的诸多社会问题,一一呈现在观众面前。它在审美表达中提出的一系列问题,是一张张令人揪心的考卷,这考卷,不是在考学生,而是在考家长,考社会!
  《家有考生》,作为教育题材,写的不过是小学升初中这一年龄段的事,而其从未来着想的审美思考,显然已越出题材所限的范围。剧中五个家庭,无论家长们对子女教育采取的具体方式、疼爱与溺爱的程度多么不同,盼孩子考入重点中学的心愿却都一致。饶舌的牛嫂不止一次地对牛涛说,“你考上了,爸妈脸上才有光彩!”三楼的唐太太叮嘱女儿:“你要是考不上重点,妈就不知道这楼梯怎么下!”待人诚恳、自尊自信自强的焦英,也照样不能免俗,她对孩子,虽不逼不骂不嚷,但骨子里依然有一种“你要为娘争气”的潜意识在。《家有考生》对家长们的愿望,并未简单地否定。说孩子成了考试机器,成了给家长争面子的工具,或将家长的虚荣心和传统文化中的“面子观”,忿忿然地批判一番,是多么无济于事。仅仅批评家长的愿望,谅非此剧的本意。
  《考》剧让我们看到,应试教育的负面不可取,而其正面却并非一无是处;素质教育,迫切需要,但它的成效还需仰赖整个文化心态环境的健全配合。当然,电视剧并非社会学论文,它不可能在艺术审视中给自己触及到的社会问题,开出一帖帖解决的处方。这个剧围绕着教育思想展开的全部情节,都着重在表现家有考生的家长们,在无法回避的矛盾中必然会发生的行为和心态。我们有理由把他们的焦虑、惶惑、惊忧、慌乱与乞求,他们奔波钻营、彼此暗地较劲的行为举止,看成是社会心态和社会人格的或一缩影。如果说,左右家长们纷扬杂沓心态的价值取向,是添给社会这只巨釜的釜底之薪,那么升学考试,就不过是燃薪的火种罢了!
  将生活的面罩取下来,让观众从学校看到社会,并反思家长自身;它触及的问题已不限于教育,但绝不将简单而糊涂的答案硬塞给观众;一句话,把生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还给观众,这正是此剧的一大艺术特色。
  《家有考生》没有任何可炫耀的包装,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它除了依赖上述特色吸引观众外,还很注意以人物形象的细腻刻画和演员的成功表演,来加强艺术的感染力。
  《家有考生》自然也有这样那样的遗憾。但它以直面现实的勇气,透过生动、真实的生活画面,将涉及千万个家庭的教育改革的时代话题,形象地展示在了我们面前,此乃其突出的艺术成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